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群策力搶攻智慧醫療新藍海商機
2018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高峰論壇會後報導

【作者: 陳復霞】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17174】


現今智慧醫療照護已成為各國重視的重要議題之一,而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物聯網和大數據的演進趨勢,科技、人才、產品、技術的匯集,以及各產業因應趨勢的轉型,都成為創新未來的契機所在。「2018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高峰論壇(Medical Electronics & Device in Taiwan Forum, MEDiT)」以「跨域整合、掌握智慧醫療新商機」為主軸,並邀請國際產業專家來台分享智慧醫療的趨勢、發展策略、法規、市場與商機,並探討新興市場的成功開發模式、發展契機及合作機會等,推動產業跨界整合,搶攻智慧醫療新藍海商機。


智慧照護為部會輔導年度重點

台灣醫材外銷潛力雄厚,在2018生技產業白皮書中指出,2017年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產值為3,250億元新台幣,其中,醫材產業產值已達1,463億元,產值占比約45%;第一大出口國為美國、占比達26%,其次為日本與中國大陸。經濟部工業局主任秘書陳佩利表示,經濟部持續輔導產業創新研發,呼應高齡化、少子化社會,今年鎖定智慧照護領域,透過此次論壇協助產業資訊流通以及媒合創造商機。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指出,醫電高峰論壇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屆,透過長期深耕協助重點產業,包括探討ICT在生醫應用以及優勢、還有高階醫材的發展,以期達到讓台灣生醫產業在2020年達到2,000億元產值的預定目標。為響應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工研院以「營造生醫生態系、打造創新聚落」為目標,以開放創新系統協助推動生醫產業升級再創新,進而打進國際市場產業鏈。


AI醫療資訊更好、更快,市場接受度高

前百特醫療(Baxter Healthcare)公司全球技術研發創新部門總監Samuel Ding提及,智慧照護領域的機會在於診斷和治療急╱慢性疾病的需求未得到滿足,以及智慧醫療照護流程中的差距,例如數據連結、收集、分析及臨床決策,自動化和機器人等,在醫療資訊上運用AI為工具,需要更好、更快,才能在市場上被接受。


AI運用加速研發進展,Samuel Ding認為醫藥產業面臨重大變革,未來10年內全球前500大公司有40%會因未用AI而消失,企業想要轉型不只是要做,要做的對,推動正確的改革才有效,現在是關鍵時刻,新創公司有好的契機,他舉例愛爾蘭有新創公司與美國合作,印度亦在努力,目前在台灣尚未有舉足輕重的公司出現。AI充滿了機會,台灣廠商應該在其中做節省成本效益的事情,抓準時機創造商機。


AI和大數據將成為強而有力的數據分析預測工具,未來可讓穿戴裝置於家中使用。未來智慧醫療會需要新產品和新裝置,例如感測器的應用,或導管用於病人身上檢測,可協助醫師決策,讓病患減少診療的風險,他認為AI-IoT有可能減少與可預防的醫院就診相關的時間和成本。


Samuel Ding認為在醫療照護領域最主要的挑戰,在於相關成本費用,診斷失效、成果參差不齊,資源不足,以及知道應該做的,卻不知如何去做及找到資金等問題,同時也指出智慧醫療的機會領域(表1)。他提出P4 Medicine的概念–意指現今的醫療照護需有四項特質:預測、預防、個人化、參與(predict、prevent、personalize、participate),科技本身不算是大挑戰,科技與產品如何銷售才是挑戰。


表1 智慧醫療的機會領域

智慧醫療的機會領域

1.診斷和治療急慢性疾病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2.智慧醫療保健流程中的差距

a.數據連結、數據收集和儲存、數據分析、臨床決策

b.確定風險患者、高精度診斷、個性化治療、再入院風險、出院後患者的教育和監測

c資訊整合,例如EHR、實驗室結果、基因組數據、X-射線、MRI、EEG、ECG、可穿戴裝置數據、醫療設備數據、臨床試驗、藥物資訊、已發表的研究

d.安排、運送人員和供應商

e.索賠管理

f.自動化和機器人


數位科技對於生醫產業很重要,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表示,他歸納出5P趨勢:預測(Predictive)、預防(Preventive)、精準醫療(Precision)、個人化(Personalize)、廣泛性(Pervasive)。台灣面對這五趨勢,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包括在ICT硬體及AI所帶來軟體加硬體的加乘效應,均有待持續關注。尤其AI時代來臨,AI在全球市場產值約300億左右,未來五年複合成長率可能會大到40~50%左右,產值將會是目前的8倍,產業應結合長期在醫療領域累積的專業知識,與5P趨勢結合,跨領域、跨部會、跨技術及產業領域,大家齊力創造更大的產業競爭力。


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資深副總經理蔡秀娟表示,AI技術崛起,從2013年到今年,單以Healthcare領域的創投就達五百多家。從創投角度看,在AI技術下如何結合生醫領域,有幾個層面很重要,包括:如何協助現有醫療系統做更好診斷治療,提升功效;另外要有差異性。在AI趨勢下到處都是商機,從軟體、硬體、保險、應用等都是台灣的機會。蔡秀娟建議台廠可在5P之外,再加上平台(Platform)以及夥伴關係(Partnership),作為未來發展生醫產業的策略方向。


聯網裝置的軟體成效為決勝關鍵

土耳其白色家電龍頭Arcelik公司研發經理Ozgur Baydarol認為,智慧聯網已成為趨勢,包括生活上的使用設備及家電用品都開始建構相關功能,而聯網裝置有大量的數據,因此各家公司的軟體成效為決勝的關鍵。在物聯網環境之下,智慧解決方案是必要的,而開發產品服務平台可提高營收。


Arcelik推出數位醫療照護機,採自動化(無人)服務,可與使用者互動,先在土耳其提供,繼而銷售全球各國,他不諱言競爭者眾多,類似產品雖然多,但他認為不只是銷售儀器和報告,服務大於產品,商品服務是重要的核心,因此Arcelik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企業永續經營面臨創新轉型之必要

永續經營是各家企業的長期目標,日本帝人(TEIJIN)集團醫療IT事業取締役社長濱崎洋一郎,針對該集團永續經營的概念及作法,以四大階段說明百年集團的求新求變,以及轉型時面對的困難未有規則可循,須面對不同的問題、時間點和相關者,迄今仍有困難的決策必須面對,但為了讓公司持續成長,仍不斷的投入創新,現階段以數位醫療、機能性食品、再生醫學、智慧感測為主力,採取開放創新的方式推展。



圖1 : 日本帝人(TEIJIN)集團業務組合轉型包括材質、健康和IT三個面向。(source:TEIJIN; 2018/10)
圖1 : 日本帝人(TEIJIN)集團業務組合轉型包括材質、健康和IT三個面向。(source:TEIJIN; 2018/10)

他提到數位IT的應用,以Amazon結合數位創新科技及服務深入使用者生活為例,說明結合電子漫畫與醫療服務的Mecha-Comic發想,進而成功創造手機平台提供的服務,他認為銀髮族電子漫畫是未來商機之一。


此外,他認為遠距治療及照護無可避免,日本也注意到這趨勢,由政府提供誘因,建構小範圍的遠距醫療,未來將會擴大區域。多投資在年輕時預防疾病,當年紀大時維持好身體狀況,畢竟健康老年人的醫療支出不大,對於政府、社會或個人都為多贏局面。而在預防醫學產業,當使用者愈多,產生的數據愈大,如此可形成用IT技術找出醫療照護的客群。


康定公司董事長郭義松則以自身事業轉型為例,指出台灣ICT產業雖然在全世界非常重要,但因產業變化很快,以及硬體獲利有限,IT產業跟醫療產業之間,確實存在著非常大的落差,有鑑於此,康定在1992年即展開轉型,以平台結合量測技術,朝向醫療光電服務領域發展。


醫材偵測設定數據宜統合

比利時imec Innovation Services主任Peter Lemmens講述多樣化技術,例如半導體晶片技術在細胞分析方面的偵測優勢,透過半導體晶片與探針的結合植體,可偵測腦部的生理訊號進行傳輸分析,能夠更了解腦部的作用,知道如何協助如癲癇、帕金森症患者,以及做更多的研究應用。此外,他也提到患者安裝義肢無感,當電脈衝小時不影響,若有時過大或暴衝,會出現不自知的動作造成困擾,而透過植入醫材可量測或模擬動作,也可以紀錄電極轉換情況。



圖2 : 超越大腦的探針技術—imec將其探針技術擴展到周圍神經系統。(source:IMEC ; 2018/10)
圖2 : 超越大腦的探針技術—imec將其探針技術擴展到周圍神經系統。(source:IMEC ; 2018/10)

他表示心理與精神疾病在歐洲很普遍,身處同樣的環境,不一定每個人的抗壓力都相同,壓力承受度與心理衛生有連動關係,而藉由心電圖、心率及醫材的檢測,經由高度個人化的監測分析,可以預期在環境刺激下或碰到某事物時的反應,例如心跳指數、皮膚反應可對應於壓力數據,在了解自身狀況以後,可以選擇一小時運動或爬山等自我訓練加以改善。



圖3 : 藉由心電圖、心率及醫材的檢測,可進行高度個人化的監測分析。(source:IMEC ; 2018/10)
圖3 : 藉由心電圖、心率及醫材的檢測,可進行高度個人化的監測分析。(source:IMEC ; 2018/10)

然而若不同醫材或穿戴裝置的數據未統合,會跟身體實際情況有出入,因此必須設定條件彙整,加上長時間的採樣,才能得到有用的數據。相對的,當人的壓力與機器反應不一,結果會影響使用者對於儀器的信任和使用意願。Peter Lemmens認為在醫療照護領域,個人化觀念是成功的關鍵,高度個人化的檢測分析,才能得到精確的數據。



圖4 : imec創新服務—製造業夥伴(source:IMEC ; 2018/10)
圖4 : imec創新服務—製造業夥伴(source:IMEC ; 2018/10)

他表示imec總部在比利時,為微電子研發機構,針對電子工程技術部分創造生態系平台,邀請各界夥伴加入成為團隊,從實現想法到產品上市,給予工具和連結,imec在2011年前於新竹成立研發中心,採取近距離合作交流。


小國大夢想的醫療AI平台

新加坡積極打造「Smart Nation(智慧國)」,與台、日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全球倒數第二的出生率),新加坡復健研究院院長暨東盟CREATe Asia公司創始負責人洪維德表示,新加玻自2014年推動智慧國家計畫的四大主軸-健康、生活、運輸和服務,其中「健康」以預防性健康管理與老人照護為重點發展方向。


除了透過智慧醫療輔助科技,以遠端健康照護系統掌握高齡者的健康情形,一站式線上健康資訊與服務入口、搭配App程式的智慧計步器、遠距醫療等,還設立機械自動化專案,有鑑於未有足夠的專才了解自動化機械研發,由政府提供經費讓大專院校研究技術進行機器人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再授權給中小企業做出成果,或自行開發衍生公司銷售,之後形成整體價值鏈可出口,創造更多的價值鏈,政府投資可回收。



圖5 : 新加坡的自動化機械專案因應經濟社會需求,並且有助於推動製造市場。(source:新加坡智慧國家計畫 ; 2018/10)
圖5 : 新加坡的自動化機械專案因應經濟社會需求,並且有助於推動製造市場。(source:新加坡智慧國家計畫 ; 2018/10)

目前專案有三個研究團隊由醫護人員主導,各有執行長(CEO),以有效率的方式互相競爭,從三大方向:智慧病房、智慧護理、智慧復健自行開發技術,所有自動化系統必須在2年之內上線及實作,提案計畫必須包括研究成果未來如何商品化,並且能夠和智慧國家計畫無縫接軌,往後可將新模式推廣到鄰近國家。


洪維德表示,亞洲的醫護研究機構較少把重點放在復健研究,歐美的研究偏重於帕金森症及科技輔具,而因應亞洲的文化及需求不同,也許有不同的作法會更好。



圖6 : 家庭和社區康復的挑戰。(source:新加坡復健研究院 ; 2018/10)
圖6 : 家庭和社區康復的挑戰。(source:新加坡復健研究院 ; 2018/10)

為求精準醫療,蒐集大數據之後,透過AI可進一步了解數據屬性,新加坡政府推動發展AI資訊平台,期望在亞洲找更多的夥伴提供並蒐集更多患者的復健數據,建構泛亞洲復健研究的資料庫,並可藉由標準化結構分享研究,但他強調在分享之前,必須先解決資安、隱私權及資料所有權等疑慮。


前進越南 推高階平價醫材占優勢

越南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經濟體,昔日最大的壽命殺手是傳染病,越南Medisetter公司總經理Anirban Lahiri表示,現今越南人口有30%集中於都市,受到環境汙染、生活習慣和飲食等影響,以慢性疾病居多。越南的醫材和照護產業成長快,但20年前從極權到自由經濟,政府資源少,也因為過去政府壓縮私人企業,私人經營資源有限,公立醫院資源服務多也負擔重,目前私人醫療機構開始興建及購買設備,卻缺人才可經營操作,因此採用機器自動診斷工具協助,軟硬體部分都有待提升。他認為自動化設備重要,在於醫材製造商少,而透過網路連線加上遠距醫療設備,可以讓80%的患者不需要到大城市看診或動手術。


考慮到越南的人口成長及結構比例,醫材產品未達到飽合點,仍有成長空間,此外醫材市場多元,越戰後地雷未清除導致義肢的需求,大型醫材給醫院,一般居家用的醫材產品進口的占比85%,他表示,考慮到醫材法規嚴格,必須得到衛生部門核准,醫材比藥品的通過率高,而通路方面,除了連鎖藥局開拓分店,經營多角化,合作機會大。


目前有許多的私人醫院及診所正在興建,若供應醫材可降低人力配置,協助診斷做硬體的建置,他表示前進越南有三大機會:1.消費者關注醫療及教育,過去2-3年,如何偵測自身健康的產品受歡迎,消費者的教育程度高,使用產品的機會高;2.國家預算有壓力:大型醫院電腦斷層設備用10年,無經費可汰換高階儀器,他認為中間市場有機會,台商可提供高品質儀器但價格合理又比歐美品牌便宜,目前南韓已採取此策略,3.越南製造: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態系已改變,亞洲供應鏈可考慮在越南生產製造,出差一日短程可往返。


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點線面

在歐美高階智慧照護醫材產業鏈的龐大缺口下,經濟部台美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TUSA)資深商務顧問曾馨慧分享,以過去協助廠商進入美國高階市場的實戰經驗,發現台灣廠商大都是點對點的接觸美國市場,過程辛苦,好不容易接上線,卻因為技術面的創新程度及包裝不足,容易功虧一簣。


她建議台商不是先問有沒有通路,而是先自問「準備好了嗎?」,誠實的面對自有產品及技術,補足所缺的區塊,想要搶攻國外市場就必須依照對方的邏輯敘述,用故事包裝產品會加分,例如女性創業或捐利給公益是賣點,畢竟如果產品沒有特點,就必須要有賣點。她提出切入醫療市場找到目標客戶的六大步驟:1.知道問題和如何解決再提案;2.在新產品發展階段就加入研發;3.當供應商:有機會進入下一代開發;4.與大學醫藥中心合作;5.應該聯繫哪家廠商;6.找當地的銷售代理商,當成自家員工經營。


打造軟實力 用故事包裝設計

洪維德表示,台灣的優勢在於電子業硬體的基礎,零組件技術的提升,下一步在於應用,以復健技術為例,有很多連結作應用,可找出哪些可應用的領域。Anirban Lahiri則表示,製造業除了考量醫療材料的取得,製造點可移至印度或越南之外,台灣產品如何從代工轉型到自有品牌,也有改善的空間,他以南韓由零組件代工到更積極建立品牌而成功為例,指出台灣應重視軟實力,亦指出台灣宜用故事營造特色與消費者建立連結,而非僅銷售商品,並且可多了解其他國家市場的特性。


敲門磚不易,台商必須知道客戶的需求,曾馨慧表示品質、成本、服務和交貨都是要點,與客戶的關係是建立信任度,而讓客戶賺錢的好商品能帶來信任,期待台灣產業要有「打群架」的策略、要有社群(community)的概念,唯有定位清楚、具有發展策略、選定目標,才有機會能將智慧醫材導入美國醫療照護通路、成功搶攻新藍海商機。


郭義松表示,目前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分散市場絕對是好的,但都要根據每個市場的需求與生態鏈、找到著力點,以自有技術發展創造利基點,找出發展項目和模式,並針對整個市場規劃及布局進行差異化行銷,他認為價格非唯一的考量,要找出差異化和亮點,才能跳脫me too的思維,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郭義松認為,1.進入東南亞有市場,2.對的代理商,對的作法,3.生態鏈不同,市場規劃和佈局須調整,行銷差異化。


跨域整合群策力 共創智慧醫療新藍海

高齡化社會帶來人口老化、生產人口減少、高齡醫療費用快速增加等難題,為迎接高齡化社會所面臨銀色產業的需求,觀察全球醫療器材與健康照護解決方案及最新商業模式,未來醫電相關產業匯聚群策力,跨領域整合資源,加上ICT產業的製造經驗與技術,掌握跨國機會與各國緊密串連,共創智慧醫療(銀色)新商機。


相關文章
物聯網結合邊緣 AI 的新一波浪潮
低功耗通訊模組 滿足物聯網市場關鍵需求
EdgeLock 2GO程式設計簡化設備配置
蜂巢服務和 Wi-Fi 輔助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追蹤貴重物品
大數據和AI預測助力 快土石流不只一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智慧校園 ICT+AI 把關 7-11未來超商X-STORE 8啟動
» 拜耳與微軟合作推出針對農業的生成式AI模型,進軍智慧農業市場
» Anritsu Tech Forum 2024 揭開無線與高速技術的未來視界
» 企業永續資訊揭露為接軌國際市場的準則
» UL Solutions針對AI技術裝置提供標準化評級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6.49.2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