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特別地高潮迭起,無論是大型高科技公司併購或是新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VR等新品上市,總是話題不斷。
就以近期來看,2016年9月6日對軟體銀行集團(軟銀集團)與ARM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天,在行動裝置具一席之地的ARM儼然已成軟銀集團的一份子了。緊接著2016年9月7日Apple發表新款智慧型手機iPhone7系列,功能不斷升級:iPhone 7 Plus特別搭載雙鏡頭相機,取消下方的耳機孔、手機防水、新機殼顏色,以及256GB的款式可以選擇等,整體而言,這些點並無讓消費者感到驚豔,甚至像是步入PC產品發展的老套路,持續追求產品輕薄化、加大記憶體、儲存空間,希冀用高規格來吸引消費者目光,然實則有種麻痺之感。
種種跡象都在顯示以往叱剎風雲一時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也開始跟PC市場一樣,步入成長趨緩、需面臨新變革之際,而事實上,眾多高科技廠商除顧好自家Cash Cow(搖錢樹),早在幾年前就積極在布局自家物聯網事業體,一同迎接新創時代。
自2014年起,原有PC和智慧型手機供應鏈紛紛成立自家物聯網事業體,加入各自屬意的物聯網聯盟,隨著物聯網垂直整合型服務重要性越來越高的現況,推出適用物聯網的各類產品和服務。
比如說Intel在IDF發表Intel IoT Developer Program:包括Intel IoT Commercial Developer Kit和Intel IoT Platform,其中引起筆者注意的是嵌入式微處理器大廠ARM 還推出的mbed免費作業系統及mbed物聯網裝置平台,這是套基於開放標準結合網際網路協定、資安與標準化管理的單一整合式解決方案,企圖簡化及加速自家技術在物聯網市場的產出與部署,利用開放的商業模式增加合作夥伴的投入,讓ARM能克服物聯網市場使用情境廣的現況,以往各家半導體大廠不只主打產品,昇華到生態戰的競爭階段。
2015年,為滿足物聯網市場各類產品應用快速開發上市願景,建構連網裝置與雲端之間的全面連結,ARM推出mbed物聯網入門套件(IoT Starter Kit),與IBM的Bluemix雲端平台合作;聯發科也有建立LinkIt ONE平台、物聯網入門開發套件並與Amazon Web Services合作提供雲端運算服務。
各大廠透過自家開發公板與雲服務平台的結合,提供完善軟硬整合的開發工具,讓新創業者較易快速進入市場,產生商業價值,而這樣的「Reference Board」(公板)商業模式亦在高科技業界蔚為風潮,讓新創成為另類科技產業,百花齊放;同時間,各大廠也紛紛強化自家創投機能,到處積極尋找新創標的物將其納入旗下平台,然實則卻是無法跟創投業的專業媲美,面臨無法投入足夠和適當的顧問人力資源和制度來扶植和輔導旗下未來潛力小金雞國際化成長現況。
現今物聯網前景仍面對許多亟待克服的挑戰:如何落實開放、安全、可擴展的解決方案?莫衷一是的標準協定、感測器技術突破、巨量資料處理所需的演算法、電能技術的突破以及商業模式的不斷翻覆。
在眾多紛亂、各自為政之中,Intel大力主導有ARM等大廠一同參與的OpenFog和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OCF)的運營,落實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概念,企圖緩解未來數百億連網裝置、數千億個感測器巨量資料的積累。其中OCF成員不乏智慧型手機和PC市場原有終端供應鏈廠商的身影,像是Microsoft、Dell、HP、HTC和華為等。
舉例來說,Qualcomm在2015年推出Snapdragon 618 IP Camera:六核64位元處理器核心、繪圖處理器核心與嵌入式數位訊號處理器等,具備4K HEVC傳輸功能,甚至能進行初步影像分析、多目標偵測與臉部識別功能,有別於一般IP Camera只是不斷上傳影像到後台,這台IP Camera是當監測的影像畫面有異常狀況時,才會進行資料儲存和巨量資料系統分析,匯集有效影像類巨量資料。
這也就是說,以往感測資料照單全收丟到雲端平台處理的現況不再,終端連網裝置需在第一時間就運用生物感測辨識演算法進行資料篩選處理,來避免無效資料量的積累,而這個願景將合眾人之力積極投入、參與。
另一方面,物聯網市場亂槍打鳥的產品應用也終將因商業模式的轉變有所收斂,特別是因為來自政府規章和因用戶自主、訂單化生產需求的消費者行為變化影響,就以Intel在中國十三五規劃後來說,物聯網戰略也是集中資源,鎖定在四大行業應用:智慧交通、智慧零售、智慧安防和智慧製造,同時與當地阿里雲、華為等在地科技業勢力策略合作,方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當地B2B商機,深入耕耘。
整體而言,2016年物聯網市場:莫衷一是的標準協定開始露出一統的曙光,紛亂的行業應用也將有更分眾化的著重和應用。這也意味著,高科技業者不再是漫無目的開發產品、加重變革轉型的力道,而是將能擁有更明確的商業模式,更確實地從市場中獲取營業利益,從而真正地獲取新成長動能。
(本文作者為宇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商業分析師)
**刊頭圖片(Source:fortu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