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是醫療與IT產業聯手打造的願景,隨著ICT技術的精進,工業電腦產品應用於醫療系統的案例也越來越多,ICT科技不只用於醫療儀器/設備上,也可用來改善內部作業效率,以e化行動治療車的例子來看,醫師可以在電腦上看到病人所有的病歷資料及一份整合性報告,也可以紀錄醫囑,甚至在電腦上直接開立處方,省略紙本作業流程,提升護理人員的照護效率。
對於醫療業者來說,ICT技術帶來的效益不外乎以下三點:降低營運成本、提高醫療品質、拓展院外照護服務的商機,回顧醫療業導入ICT技術的發展歷程,其實與製造業有點相似,早期製造工廠內只有作業師父和機器,直到生產機器電腦化之後,例如:車床發展成CNC車床,作業資料也跟著數位化,於是,工廠管理者透過網路搜集各個工作站間的資料,隨時監控各產線作業狀況,甚至將作業資料與企業內部資訊系統整合,提昇整體作業效率。
醫療院所亦復如此,早期的醫院就像工廠一樣,看不見電腦的蹤影,只有醫護人員和醫療儀器在服務患者,直到醫療儀器注入電腦元素之後,例如:X光片由燈箱走向電子化,醫師不再將X光片貼在燈箱上,而是透過LCD顯示器來檢視病患的X光影像,當越來越多的醫療儀器走向電子化,醫院也進入了資訊化、網路化、自動化的作業時代。
醫療電子 應用日趨多元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導入ICT技術的醫療儀器/設備,其實屬於醫療電子的一種,目前全球對於醫療電子產品僅只於「概念」而已,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以往醫療電子主要是指應用電子技術的醫療產品,但是,隨著應用的技術越來越複雜與廣泛,醫療電子所涵蓋的範疇也愈加擴大。但若用比較簡單一點的說法來看,醫療電子設備是通過電性安全規範的醫療器材及其組件。
使用者的角度觀察,對醫療院所來說,醫療電子產品可以區分成,診斷用器材、治療用器材與復健用器材等三大類,診斷用器材可再細分成,生理監測器材、檢驗器材設備與醫學影像產品,治療用器材可再細分成,放射治療設備、洗腎與輸液設備、呼吸與麻醉器材、動力手術器材與一般醫院用品,復健用器材可再細分成,電動輔具與物理治療器材。
由於醫療電子產品應用到的跨領域技術相當多,因此,若根據醫療電子產品所應用的核心技術來區分,又可分成機電領域、光電領域、電子領域與資通訊領域等四大類,其下同樣可以依據產品功能性分成診斷、治療與復健等三大類。
根據工研院的資料顯示,2013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約為3,280億美元,在高齡族群醫療需求帶動下,預估2016年全球市場規模約達3,914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6.1%。台灣醫療器材廠商家數約761家,從業人數約35,040人,平均毛利率約35.1%,研發佔營業額比重約3.1%,雖然美國受到金融風暴衝擊導致市場成長趨緩,但亞太、歐洲地區仍成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許多國際大廠如GE、西門子、飛利浦、東芝、日立等,在過去幾年紛紛切割或出售旗下很多業務部門,但卻不約而同地保留醫療部門,顯示未來人類健康的市場商機相當龐大。
醫療電子潛力無窮
不只國外企業看到醫療市場的潛力,台灣廠商也嗅到這股龐大的醫療商機,由這幾年工業電腦廠商積極投入就可看出,雖然醫療電子產品的市場門檻高,像是必需經過衛生機關查驗管理或登記報備、必需通過特定的電性安全規範、重視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等,這些要求拉長了醫療電子產品的研發時間與成本。
但是,對於以工業用電腦的製造、銷售業務起家的工業電腦廠商來說,要滿足醫療電子設備的要求並不困難,畢竟工業電腦產品向來重視穩定性、安全、可靠性,醫療電子設備的嚴格要求,反而成為工業電腦廠商切入市場的利基點。目前,工業電腦廠商切入醫療市場的問題不在於技術,而是經銷商管理的議題。
每個國家的醫療政策與法規不盡相同,導致各區域的醫療產品供應鏈也就不太一樣,工業電腦廠商在選擇經銷商時必需更謹慎,抱持「在精不在多」的態度,因為醫療業是個相當專業且封閉的環境,惟有專業經銷商才能順利接觸到決策者,也才能真正為工業電腦廠商開拓醫療市場。
結合ICT技術 提供優質服務
目前,工業電腦提供的醫療解決方法相當多,包括液晶螢幕電腦(Panel PC)、醫療級顯示器、平板電腦(Tablet PC)、Mini PC、手持式資料擷取設備、控制用主機板…等,其中,液晶電腦的應用面較廣、市場進入障礙也比較低,可說是工業電腦廠商進軍醫療市場的入門級產品,至於控制用板卡的規格較為嚴謹、且客戶要求差異大。
根據工研院資料顯示,全球65歲以上高齡人口數,即將於2011~2029年邁入高峰期,各國人口結構將由金字塔的正三角反轉成倒三角,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慢性病患照護需求與醫療經費相關支出將逐年攀升,成為已開發國家主要的社會成本,再加上醫療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藉由醫療電子設備的力量,降低醫療作業成本與提昇服務品質,將是醫療業者有致一同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