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陸的三峽大壩落成時,新華社的標題是這麼下的:三峽大壩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到了2007年,標題改為:三峽大壩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2008年是:三峽大壩可抵禦百年一遇特大洪水,2010年變成:三峽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峽大壩上。
好笑嗎?是滿好笑的。不過仔細想想,大陸工程師並不是笨蛋,當年的防洪係數即便不是萬年,百年總有的,但為何2010變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峽大壩上呢」?看看台灣這幾年遇到的颱風就知道原因何在。
以之前造成的莫拉克和凡那比颱風為例,這兩個颱風的規模都只是中度,不過都帶來了破紀錄的雨量,凡那比更宣稱破了台灣200來的紀錄,會有此異像主要原因在於全球暖化,致使氣候極端,但既然遇到了,所有的防災機制就不能再用以前規格。
現在全球各地包括台灣,都有程度不一的防災自動化系統,從無線感測系統(WSN)到防災資訊網站等,但這些系統不是沒整合自己做自己的,就是設計有問題,以年年幾乎都會有的淹水問題為例,會造成淹水原因之一,除了瞬間雨量過大外,抽水系統設計也有問題,一般抽水站的感測器是設定在抽水站附近,而淹水則是在較遠的地區,當這些較遠地區水位開始高漲時,抽水站所設置的感測器位置尚未到標準線,因此抽水機沒啟動,等到到達感測處的水位警戒點,抽水機開始啟動時,一切都已來不及。
當災情過後,收災縣市首長在災後四處巡視救災,我們知道,其實這些災情是可以避免,現在的感測和自動化技術都相當成熟,只要導入適當,是可以將損害盡可能縮小,而不是像現在,民眾見到市長就一肚子火的叫他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