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發表僅35美元的Chromecast後,使客廳的視訊技術議題更加升溫,在此之前已有Sony發起的DLNA(2003年),2010年更是一個明顯的新階段,該年Intel推出WiDi技術,以及Apple將AirTunes技術改名AirPlay,其他還包括MHL、MyDP、Wi-Fi聯盟的Miracast(2012年)等,一波又一波把議題炒熱。
WiDi技術是指採行Intel Wi-Fi晶片的筆電,可以透過Wi-Fi傳輸影像到電視上播放,這麼做的用意是多數電視仍無法自行連網,但連網可取得諸多網路內容,如此可讓筆電擔任電視的連網橋樑。
相對的,AirPlay是以手機為出發,今日許多人透過智慧型手機上網,從網路下載諸多內容到手機上,或拍照後照片存放手機內,為了分享給家庭成員觀看,透過電視是最便利的方法。
此外,外出是不得已才觀看手機的小畫面,返家後則不用受限於小畫面,將視訊輸出到電視的大畫面觀看才舒適。由此可知,無論電腦、電話,均積極發展鏡射到電視上的技術。
圖一 : DLNA,可以讓媒體內容放在A裝置,而後即時串流傳輸到B裝置上播放呈現,包含聲音、圖片、影片均可。 |
|
首先是DLNA,可以讓媒體內容放在A裝置,而後即時串流傳輸到B裝置上播放呈現,包含聲音、圖片、影片均可,而輸出裝置也不限顯示器、喇叭,印表機也行。
之後改版的DLNA標準加入了控制器,控制器可以命令B裝置到A裝置找尋內容,而後透過傳輸取得內容,進而播放內容,控制器只發號施令,之後的內容找尋、傳輸、播放等工作,控制器都不再介入,不過控制器仍可隨時再發令進行各種操控,如暫停、接續播放、下一首/段等。
從無線到有線,一場大混戰
由於無線鏡射技術受看好,繼Apple的AirPlay 之後,Wi-Fi聯盟於2012年提出Miracast,期望用Miracast取代專屬業者的無線鏡射技術。不過Apple並不理會Miracast,Intel則是持續發展WiDi,但力求新版WiDi能相容Miracast。
圖二 : 2010年Steve Jobs親自宣佈將AirTunes改名AirPlay,除了與DLNA功效相仿外,也有雙螢幕輸出、鏡像輸出等功效。 |
|
AirTunes/AirPlay
2010年Steve Jobs親自宣佈將AirTunes改名AirPlay,宣示整個技術的媒體支援範疇擴大,不再只是可在家中各處聽音樂,也包含各處看圖片、影片等。
AirPlay隨著iPhone、iPad等iDevice的暢銷而逐漸知名,除了與DLNA功效相仿外,也有雙螢幕輸出、鏡像輸出等功效,雙螢幕輸出指的是iDevice為第一組輸出畫面,同時透過另一個顯示器輸出第二組畫面。而鏡像輸出則是iDevice上的畫面與另一個顯示器,兩者同步顯示相同畫面。
圖三 : Chromecast其實是一個播放器,自身無能力存放豐富的媒體內容,內容來自Internet。 |
|
Chromecast vs. AirPlay
Chromecast其實是一個播放器,自身無能力存放豐富的媒體內容,內容來自Internet,Apple TV也相類似,只是Apple TV不僅可用Wi-Fi也可用Ethernet,Chromecast僅能用Wi-Fi,Apple TV也可自Ethernet、Wi-Fi可及的區域網路內抓取並播放媒體內容,但Chromecast一律只能抓Internet,即Cloud Only。
另外,Chromecast與Apple TV都可接受其他裝置的遙控操作,Chromecast可以接受Android、iDevice、Windows PC、Mac等的操作,但Apple TV只能接受iDevice、Mac的操作。
進一步的,Chromecast無法支援雙組畫面輸出,及有限度的鏡像畫面輸出,即鏡像的內容是透過Chrome網頁瀏覽器播放的,則可以鏡像輸出,除此之外則無法輸出。至此可知「一分錢一分貨」,35美元的Chromecast功效確實比99美元的Apple TV陽春些。
WiDi & Miracast
AirPlay不是唯一能提供鏡像輸出的技術,Intel的WiDi(Wireless Display)技術也能提供鏡像輸出,而後的WiDi 3.0版也能提供Dual Display、Multiple Display等功效。不過,WiDi屬於Intel的專屬技術,Wi-Fi聯盟鑑於愈來愈多業者提出專屬的Wi-Fi鏡像視訊輸出技術,因而有將技術一致化的想法,因而在2012年提出Miracast。
至此簡單歸結一下,WiDi、Miracast是只以Wi-Fi為基礎的視訊傳輸應用技術,差別是WiDi為Intel專屬技術,Miracast為產業聯盟標準;DLNA與AirPlay則不限定使用Wi-Fi,可使用有線、無線等各種傳輸介質與協定來實現,差別是DLNA為產業聯盟標準,AirPlay為Apple專屬技術。
除無線的鏡射外,也有實線的鏡射技術,2009年MHL協會成立,推行在手機的Micro-USB連接器上輸出視訊,2012年VESA協力推出MyDP,也一樣訴求透過Micro-USB連接器輸出視訊。兩者均為實體接線的傳輸,但僅限一對一連接,若是Ethernet的多裝置連結,仍以DLNA為主要標準。
在無線、實線方案並存下,或許有人認為無線方案較便利,推行上將優於實線,但其實未必,由於實線播放在接上線路後不僅可以輸出播放,也可以同時充電,這是目前無線方案無法做到的,除非接下來Apple、Intel、Wi-Fi聯盟會與無線充電標準的聯盟(如WPC、PMA、A4WP)共商新標準才可能,且通常距離過短,充電效率較低。
影音傳輸的挑戰
此外,無線的視訊播放經常動態偵測傳輸率,進而動態調整壓縮率,以力求播放流暢,播放的畫質有時會低落,而這些動態調整是以軟體方式實現,反而會加重裝置端的電力耗用。
圖四 : MHL、MyDP等實線方案可以透過電視遙控的方式,由電視端回傳訊號給手機,命令手機暫停播放、恢復播放等操作,AirPlay、Miracast也極可能加入相同機制。 |
|
另外,MHL、MyDP等實線方案也有一項特點,即可以透過電視遙控的方式,由電視端回傳訊號給手機,命令手機暫停播放、恢復播放、下一段、上一段、快轉等操作,省去觀賞者還要跑去前面電視機旁,去觸控操作正在輸出播放的手機。
這項技術現在也被無線方案業者學仿走,如新版的WiDi 3.0也加入了這項反向機制,使具WiDi功效的筆電可以被遙控操作,而不是非得去親自操作筆電。預估AirPlay、Miracast也極可能加入相同機制。
除上述外,鏡射技術追求的,依然是影音方面的強悍輸出性,WiDi初期只能輸出720p畫質、雙聲道音效,而後開始支援1080p畫質、5.1聲道音效,MHL也支援到7.1聲道音效,進一步則支援內容防拷,如HDCP、DPCP等。
MirrorLink不甘示弱
上述「客廳」技術的積極發展,也使車用的相近技術MirrorLink感受到壓力,MirrorLink標準可讓裝置以各種傳輸管道與車用的資訊娛樂系統接軌,但因為廣泛支援的結果,播放的流暢性不盡理想,為此MirrorLink陣營決定在今年訂立新版標準,以期能與客廳技術抗衡。
目前Samsung、LG、Sony、Toshiba、TCL等品牌電視業者,均已在若干新款出廠電視內建了轉接器,有時不只支援一種,可能同時支援兩種,說不定日後也可能內建全功效的Apple TV、Google Chromecast,看來這場鏡射技術競賽,仍有諸多好戲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