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Qualcomm如何佈局無線醫療事業
 

【作者: MIC】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21235】

Qualcomm為全球最大IC設計公司,2012年的營收高達191億美元,除了專注於無線通訊產品外,也多元布局其他產品領域,其中無線醫療電子產業便是其看好的市場。


本文將藉由Qualcomm在無線醫療事業的發展現況,進一步分析Qualcomm Life的發展策略與營運模式。希望藉由了解Qualcomm如何從前期的醫療照護需求分析到終端產品的發展經驗分析,提供台灣晶片業投入醫療電子領域的借鏡。


Qualcomm無線醫療事業發展現況

組織架構的重整

Qualcomm於2011年12月將其無線醫療保健部門(Wireless Health Division)分割出去,成立擁有百分百股權的子公司Qualcomm Life,成為Qualcomm在無線醫療電子事業的專責服務單位。


Qualcomm Life在成立後不久即設立Qualcomm Life Fund基金會,規模達一億美元。此基金會的目的主要是協助Qualcomm Life無線醫療技術的推廣,並加速其商業化的時程,同時透過與醫學界專家的合作,也與無線醫療生態系統維持溝通管道,進一步證明Qualcomm Life所提供的無線醫療服務與解決方案是有效、可靠的。


Qualcomm Life為了匯集市場上所有生態系統領導業者的意見,於2012年2月宣布成立高通生命咨詢委員會(Qualcomm Life Advisory Council,QLAC)。此委員會的成員主要來自醫學界與行動醫療領域價值鏈中的領導業者,透過這些專家的意見來修正其產品設計,並聯合這些廠商形成專家聯盟,共同來分享無線醫療的商機。


而整個無線醫療事業的監督管理與風險評估,則由集團內的Qualcomm Ventures(QCV)來負責,處理資金的流動與合作夥伴的投資審核。


Qualcomm Life於2012年年初發表其第一項產品2net Hub與2net Platform,以下就分別就其產品功能說明。


The 2net Hub

Qualcomm Life的2net Hub產品,主要功能是當成生理量測信號與雲端資料庫之間的資料傳輸橋樑,可以擴展醫療裝置應用的範圍,達到行動醫療服務的目的。


2net Hub產品主要是讓使用者將醫療與健康量測設備端所擷取的生理資訊(Biometric Data),上傳到特定的雲端資料庫,也可以自雲端資料庫下載所需要的資訊,達到資訊雙向流通的目的。


2net Hub產品與一般商用或消費性的Hub產品在技術規格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此產品已通過專屬醫療器材的ISO 13485品質系統認證,且符合FDA規範可以在醫療裝置間相互傳輸的資訊安全標準MDDS(Medical Device Data System)Class I。如此,2net Hub不但可以讓病患在居家或戶外當生理資訊的傳輸介面,也可應用在醫療院所或行動醫護平台如救護車上所使用。


另外,2net Hub也通過Continua Health Alliance聯盟的技術認證,可以與Continua聯盟認證過的醫療或健康裝置連結,擴大其應用領域。



圖一 :   2net Hub已通過Continua Health Alliance技術認證(圖:Qualcomm Life)
圖一 : 2net Hub已通過Continua Health Alliance技術認證(圖:Qualcomm Life)

The 2net Platform

Qualcomm Life的2net Platform主要功能是提供一個可跨平台的雲端資訊管理系統,擔任終端使用者與醫療或健康服務端的資料儲存橋樑。使用者可以即時上傳量測的生理資料與提問給醫療或健康管理服務公司,同樣也可即時下載服務端所提供的資訊與指示。


目前2net Platform可接受以下四種方式,讓醫療設備與資訊連結至2net的雲端平台:


  • 1. 2net Hub


  • 2. 行動裝置及Apps:Qualcomm Life協助其客戶開發應用平台,讓使用者的行動裝置在安裝相關App後與2net Platform連結。


  • 3. 嵌入式設備:Qualcomm Life也提供其開發的無線通訊模組,可嵌入至客戶的無線醫療裝置內,便可與2net Platform連結。


  • 4. 與服務平台整合



在上述方式之外,Qualcomm Life也提供其開發的應用程式介面(API),允許醫療與保健服務業者,可跨平台將個人健康記錄(PHR)、電子醫療記錄(EMR)等有用資訊與2net Platform連結。


而為了達到資訊傳輸的安全性,The 2net Platform通過符合一般主流的網頁伺服器和瀏覽器之間加解密傳輸的安全技術標準SSL(Secure Sockets Layer)以及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以便達到在網際網路上提供端點身份認證與通訊保密的目的。


The 2net Platform產品與一般商用或消費性的雲端平台產品在規格的最大不同點,除了符合FDA的MDDS Class I的規範外,最重要的是已通過美國HIPAA(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的安全準則。


在符合HIPAA規範的安全準則與責任歸屬下,可允許醫療設備與醫療保健供應商和病人共用平台資料,如此一來便可以達到個人或保險付費的機制。



圖二 :  The 2net Platform運作架構示意圖
圖二 : The 2net Platform運作架構示意圖

Qualcomm Life發展策略分析

加速無線醫療技術與服務的推廣

將無線通訊技術導入行動醫療與保健服務,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展醫療與保健裝置的使用範圍,以減少使用者受限於有線環境的影響,進而提高醫護處理效率或是達到個人行動健康管理的目的。


然而,市場上對於如無線醫療的新興醫療服務仍存在眾多質疑,尤其是醫學界以及醫療衛生主管單位。例如:無線醫療服務的有效性與可靠度問題、無線醫療裝置是否危害人體的健康與無線醫療裝置是否會干擾其他電子裝置,或被干擾而影響醫療數據正確性等疑惑。


針對上述的問題,Qualcomm Life意圖解決市場對於無線醫療服務商業化的疑慮,並證明所提供的無線醫療解決方案是有效且可靠的。首先,Qualcomm Life透過其基金會的力量,積極與醫學界專家溝通並透過專案合作的方式取得臨床評估的測試機會。


如,2012年Qualcomm Life聯合遠端病患監測設備業者Advanced Warning Systems與美國加州San Diego的兒童醫院Rady合作。使用Qualcomm Life的2net 無線醫療解決方案,從中觀察如何使用此無線醫療服務來提高兒科臨床效率,藉由臨床的專家來證實其提供的平台能夠在加州最大的兒童醫院的臨床環境中有效地使用,近而驗證此系統的有效性與可靠度。


另外,Qualcomm Life基金會與非營利組織“X PRIZE”基金會共同合作,提供總獎金達1000萬美元的“Qualcomm Tricorder X PRIZE”創新醫療產品爭奪賽,主要的目的是鼓勵系統開發業者使用其無線通訊平台來開發無線醫療或保健產品,希望藉由此向下紮根的計畫,擴大Qualcomm無線醫療平台在業界與醫學界的影響力。



圖三 :  Qualcomm Life副總裁Don Jones發表演說:Why Healthcare Has Its Head in the Clouds?(圖:Qualcomm Life)
圖三 : Qualcomm Life副總裁Don Jones發表演說:Why Healthcare Has Its Head in the Clouds?(圖:Qualcomm Life)

由臨床擴展至居家保健與健康管理

Qualcomm早於2003年便成立無線醫療保健部門,也陸續與合作廠商開發臨床無線醫療電子產品。如與CardioNet公司合作開發無線心律監測器(Wireless Remote Cardiac Monitor),透過與CDMA 2000 1X 無線網絡的連接,提供即時、連續及可攜的心臟信號監測系統,為醫療保健領域成功商業化的M2M 解決方案。


儘管過去在臨床無線醫療技術與市場上擁有全球領導的地位,也擁有極高的產品毛利率。然而,臨床醫療上的應用畢竟屬於小眾市場,對於Qualcomm整體營運的幫助極為有限。


因此,為了擴展Qualcomm無線通訊產品於醫療與保健市場的應用範圍,Qualcomm Life在產品策略上有了轉變。其產品除了過去的臨床醫療應用外,也逐漸延伸至居家保健與健康管理的範疇。


在臨床醫療部分,除了臨床用的穿戴或植入式無線醫療裝置外,主要是提供可靠的無線通訊環境與平台,如2net Platform等,讓醫護人員可以即時處理醫囑,減少出入醫療工作站的次數,進而提高醫護效率。


在居家保健部分,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居家用的生理量測設備結合無線通訊功能,以因應行動照護的需求;另一是與系統整合供應商合作,提供遠端診斷、監測或獨居照顧的醫療或保健服務。


在健康管理部分,除了提供無線通訊晶片應用於健康或運動裝置外,更重要的是其使用平台能與個人行動裝置結合,提供個人化的即時行動保健與健康紀錄應用。


Qualcomm Life營運模式分析

分析Qualcomm Life在無線醫療事業的產品布局與發展策略,可以發現與母公司Qualcomm過去多僅與品牌業者如Apple、HTC等公司共同合作開發終端電子產品,來達到晶片銷售的營運模式有所不同,如下圖所示。



圖四 :  Qualcomm Life營運模式與發展策略(資料來源:資策會MIC)
圖四 : Qualcomm Life營運模式與發展策略(資料來源:資策會MIC)

首先,Qualcomm Life除了提供以Qualcomm為主的晶片方案與終端裝置業者共同開發無線醫療電子產品外,同時也以Qualcomm Life的品牌推出終端產品,如2net Hub等,首度跨入品牌終端裝置業者的角色。


接下來,Qualcomm Life也積極與其他廠商合作開發系統應用產品,除硬體設備外也推出系統軟體整合的服務,進而擔任起系統整合(SI)的身分,如2netTPlatform等。


促成Qualcomm Life可以由晶片供應商跨足到終端裝置與系統整合的關鍵因素,除了技術的布局外,Qualcomm Life Fund與QLAC扮演的角色也相當重要。


如Qualcomm Life Fund積極與醫學界的專家合作,取得實際臨床測試的機會,進而獲得寶貴、難得的臨床經驗。而QLAC也與無線醫療生態系統內的成員維持一個暢通的溝通管道,對於如何改善其產品效能與穩定度有很大的幫助,進而強化Qualcomm Life的產品競爭力。


另外,藉由上述合作專家的背書,更可證明Qualcomm Life產品所提供的無線醫療解決方案是有效、可靠的,以解決市場與服務業者對於無線醫療服務商業化的疑慮,進而有利於Qualcomm Life推廣他們的產品。


從上述針對Qualcomm Life 的營運模式來分析,可明顯發現 Qualcomm Life 已經與母公司 Qualcomm 的營運模式有很大的差別。這也可以解釋 Qualcomm 在發展無線醫療事業時,為何要大張旗鼓進行組織重整的主要原因。


MIC觀點

1. Qualcomm Life 意圖建立無線醫療 Ecosystem

醫療電子產業是屬於相對封閉與保守的產業,對於將無線通訊技術導入醫療電子的新興應用,無論在臨床醫療、居家保健與健康管理上,都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專家的意見來消弭市場的疑慮。


Qualcomm Life雖然看好無線醫療的應用商機,然而此商業模式與價值鏈尚未完全建立。Qualcomm身為全球最大的IC 設計公司與無線通訊的領導廠商,則意圖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來建立無線醫療的生態系統(Ecosystem)。


不過,Qualcomm Life了解光靠自己的力量來建立整個無線醫療Ecosystem,不但曠日費時且充滿投資的風險。於是聯合了裝置業者、系統服務商與服務業者共同建立無線醫療Ecosystem,共同分享商機。


2. 晶片銷售與專利授權仍為主要的商業模式

Qualcomm過去多以其晶片的銷售或技術專利的授權為其主要的商業模式,如3G CDMA 技術等。而Qualcomm Life在發展無線醫療事業時,除了晶片的供應外,也兼具硬體模組、軟體開發的系統整合SI的角色。


然而,Qualcomm Life開發無線醫療終端產品,主要的目的是提供產品原型(Prototype),以證明可提供有效的無線醫療服務,進而取得相關主管單位的上市許可(如FDA),更重要的是從中取得關鍵專利的布局。


Qualcomm Life 希望利用其在無線醫療產業的影響力與專利布局,來取得市場領導地位,除了增加母公司 Qualcomm晶片銷售外,其軟硬體與系統整合的部分,預期未來仍以專利授權方式為主要的商業模式。


(本文作者楊尚文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相關文章
為次世代汽車網路增添更強大的傳輸性能
AI聚焦重新定義PC體驗
混合式AI解鎖生成式A I的未來
以Wi-Fi 7拓展Wi-Fi效能的極限
聯發科如何借5G脫胎換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經濟部深化跨國夥伴互利模式 電子資訊夥伴採購連5年破2,000億美元
» 筑波舉辦化合物半導體與矽光子技術研討會 引領智慧製造未來
» 2024新北電動車產業鏈博覽會揭幕 打造電動車跨界平台迎商機
» Microchip支援NIDIA Holoscan感測器處理平台加速即時邊緣AI部署
» 印尼科技領導者與NVIDIA合作推出國家人工智慧Sahabat-AI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1.92.18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