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來,Google、微軟、蘋果、三星等都紛紛推出新產品,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市場烽火連天。在看過各大巨頭推出的產品後,可探出一些端倪,智慧手機螢幕越來越大、平板電腦則走向輕薄短小風潮,就連在賈伯斯時代不看好7吋平板市場的蘋果,如今也傳出要推出mini iPad來和其他競爭對手一較高下。不過,在這些既有市場中,另一塊介於中間的市場正悄然崛起,並受到消費者青睞。
追求差異化 第四類市場興起
智慧手機的出現取代了原本只能在電腦上的所能做到一些功能,如收發E-mail、social network、玩遊戲等,不過因螢幕小、電池容量不足等缺點,使用者較沒辦法長時間使用,因而出現了放大版的智慧手機 - 平板電腦,使用者可以在較大的螢幕上做更長時間、更大量的內容瀏覽及應用。而Ultrabook的推出,又更進一步融合平板的優點,開機速度更快、更省點、待機時間也更長之餘,也強調輕薄。
然而,在個人雲端興起之後,個人資料取得更加容易、內容、應用服務不管透過哪種裝置都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這些行動裝置在功能應用、使用者介面、使用習慣等越來越趨近一致,所扮演的角色也同樣是上網的工具,唯一最大的差別在於螢幕大小的不同。
這使得各種產品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使用者已不再滿足只有筆電、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單一用途的消費產品,Gartner分析師蔡惠芬說到:「二合一對使用者來說更省事。」
也因此,除了正規的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及筆電三大類之外,在這些相似度高的產品類別裡,為了追求差異化價值,第四類、第五類、第六類的「混和型」產品市場也開始受到重視。
而Galaxy Note的出現,更模糊了產品之間的界線,除了智慧手機,一些平板電腦為了追求差異化,甚至也出現了通話功能。市調公司ABI Research日前定義了4.6-5.5吋的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混合產品,將其稱之為” phablets”。根據ABI研究,這類產品在2016年市場出貨量將達到兩億三千九百萬。
除了螢幕上的變化之外,其他跨裝置產品還包括利用基座同時達到兩種獲三種以上裝置體驗,例如平板和筆電結合的聯想的IdeaPad,或是同時擁有手機、平板及筆電三合一功能的華碩Padfone。Gartner分析師蔡惠芬表示,儘管這方面的市場還未被證實,各家業者也只能從模糊中找出差異化及定位。
市場改變大、速度快 台廠面臨挑戰
不過,並不是每種混和型產品都能夠在市場上成功,事實上,過去除了三星的Galaxy Note之外,其他類似的產品幾乎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包括微軟早期推出的基於Pocket PC系統的智慧手機,或是Dell 5吋螢幕的Streak(運行Android作業系統)。蔡惠芬指出,比起裝置的長相,使用者更在乎服務是不是夠好、是不是有夠多的應用程式或內容服務,這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而這樣的改變,卻讓以製造業為主的台灣產業面臨極大的挑戰。產業融合的變化速度快且幅度大,不只在硬體上融合,也在軟體甚至是服務上。這讓一些硬體廠商不得不開始考慮進入個人雲的市場中,建立自己的個人雲,以便將消費者拉近生態系統裡。
但,使用者在雲端使用行為上發散,有各自習慣的使用平臺,在這麼多既有的雲端服務平台下,使用者不信任由硬體廠商所推出個人雲服務。因此,對硬體商來說,尋找合作夥伴的價值將會大於自己建立。
蔡惠芬舉例,三星在自家產品上不只提供自己的雲端服務,也涵蓋了如Dropbox等使用者早已習慣的平台,「三星知道使用者就是喜歡這個,他不再製造使用者不會使用的服務,而是直接去找一個使用者喜歡的平台,增加夥伴價值。」
當然,大多廠商都希望能夠建立自己的雲端服務,以便將使用者拉近自己的生態系統,但蔡惠芬指出,要建立成熟的雲端服務並不簡單,尤其對硬體廠商來說,挑戰更大,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長期投資,才有可能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