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緯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般消費者最常用的匯流(bus)元件,最近幾年普遍應用在MP4、PC、行動電話等攜帶型數位電子機器,目前全球市場大約有100億個USB機器被使用,隨著處理資料擴大,傳統USB2.0的轉送速度出現長時間等待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例如標準(SD)畫質2小時的影像資料,資料大小大約6GB左右,使用最高轉送速度480Mbps的USB2.0,必需花費3分鐘。表1是各種USB的資料傳遞速度比較一覽。
各種USB的資料傳遞速度比較
應用範例 |
影音
(A/V) |
USB快閃記憶體 |
USB快閃記憶體 |
SD
動畫 |
USB快閃記憶體 |
HD
動畫 |
資料大小 |
4MB |
256B |
1GB |
6GB |
16GB |
25GB |
USB1.0 |
5.3秒 |
5.7分 |
22分 |
22小時 |
5.9小時 |
9.3小時 |
USB2.0 |
0.1秒 |
8.5秒 |
33秒 |
3.3分 |
8.9分 |
13.9分 |
USB3.0 |
0.01秒 |
0.8秒 |
3.3秒 |
20秒 |
53.3秒 |
70秒 |
若是高畫質(HD)影像,資料大小高達25GB,轉送時間超過10分鐘,因此USB2.0的後續規格,USB3.0在2008年11月正式規格化,USB3.0具備以下特徵分別是:
‧ 與傳統USB2.0完全上位互換。
‧ 轉送速度是傳統USB2.0的5倍,高達5Gbps。
‧ 降低協議上的過溢(over head)現象,提高實效轉送速度。
‧ 考慮移動電子機器應用,特別強化電源管理功能。
上記2小時的高畫質(HD)影像資料,USB2.0的轉送時間超過10分鐘,相較之下USB3.0只需要2~3分鐘。表2是USB3.0與USB2.0的特性差異比較一覽。
依照轉送速度,USB分成:
‧USB1.0/1.1 → 1.5Mbps/12Mbps(LS: Low Speed/ FS: Full Speed)
‧USB2.0 → 480Mbps(HS: High Speed)
‧USB3.0 → 5.0Gbps(SS: Super Speed)
三種版本。
表2 USB3.0與USB2.0的差異比較一覽
特徵 |
USB3.0 |
USB2.0 |
資料率 |
低速: 1.5Mbps
中速: 12Mbps
高速: 480Mbps
超高速: 5.0Gbps |
低速: 1.5Mbps
中速: 12Mbps
高速: 480Mbps |
資料信號 |
追加1對超高速送、收信差動信號(全雙重通訊) |
差動信號1對,時間分割送、收信(半雙重通訊) |
端子信號數 |
2個: USB2.0用D+/D-
3個: Vbus/GND×2
4個: 超高速用 |
2個: USB2.0用D+/D-
3個: Vbus/GND |
編碼方式 |
8b/10b |
NRZI |
EMI對策 |
SSC
Data scramble |
無 |
Packet送訊方式 |
Unicast |
Broadcast |
可轉送資料的通知 |
元件對Host通知備妥狀態 |
Host隨時polling元件 |
低消息電力控制 |
各連接水準獨立控制 |
Port單位的Suspend/Resume |
匯流的電源供應 |
最大900mA |
最大500mA |
USB3.0的特徵
三個差動對
@內文: 如圖1(a)所示,USB2.0使用2條差動信號對(pair)D+與D-,可以雙向送、收訊資料,此外纜線內部有提供USB電源,稱作Vbus的5.0V電源與GND,該結構從USB1.0/1.1問世以來,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
USB3.0傳送速度高達5Gbps,傳統纜線與連接器無法支援,因此不能直接沿用上記傳統架構,為確保與傳統USB的互換性,如圖1(b)所示傳統纜線與連接器之外,還追加新型5Gbps通訊用差動信號對SSRx+/SSRx-,以及SSTx+/SSTx-, 等總共4條信號線。
如圖2所示,USB3.0的纜線與連接器與傳統USB具有完全互換性,支援USB3.0的Host能夠與USB2.0的元件連接,反過來說USB3.0的元件能夠與連接USB2.0的Host連接,此時USB2.0的速度受到限制。換句話說能夠以USB3.0的5Gbps動作只有:
‧支援USB3.0的Host
‧USB3.0的纜線
‧USB3.0的元件
三者的組合。
《圖二 USB3.0的端子與cbale plug互換性》 |
|
《圖三 USB3.0與USB2.0纜線的連接組合》 |
|
兩差動對同時收送訊
如圖4(a)所示,USB2.0為雙向同步使用2條信號線,這種方式反面缺點只能作半雙重通訊,此外送、收訊切換時,必需進行位元與文字(word)同步作業,USB3.0變成5Gbps的轉送速度,同步作業要求的時間增大,如果改成依照各封包(packet)通訊同步方式,幾乎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同步圖形的傳遞,因此欠缺實用性未被採用。
如圖4(b)所示此處送、收訊使用各別同步,總共4條信號線,如此一來就不需要切換資料轉送方向,可以同時進行Host至元件,或是元件至Host的全雙向資料通訊。
不等待ACK轉送資料
@內文: 圖5是USB2.0與USB3.0的資料轉送波形,USB2.0的封包之間插入非0與1的共通模式(common mode)電壓期間,傳送資料後必需等待對方的承認(ACK: Acknowledgement)之後,才能再傳送下一個資料。
USB2.0是半雙重通訊使用上沒有特別問題,全雙重通訊的USB3.0,只能交互上行、下行連接,此時效率變成一半,必需改用不等待承認(ACK)反應,就能夠開始進行下一個資料傳送的瞬間(burst)轉送方式。
由圖5(b)可知,Host對元件傳送二個資料封包,元件則回傳二個承認,對第二個資料封包與第一個資料,傳遞承認的同時沒有額外的等待時間。
《圖五 USB2.0與USB3.0的資料轉送波形》 |
|
物理層的處理
接著介紹USB3.0進行5Gbps的通訊技術。圖5是USB2.0與USB3.0的物理層送、收訊電路方塊圖,USB3.0的變更部位分別如下:
a. 追加資料打散(scramble)
b. 變更編碼方式
c. 追加接收機等化器(receiver equalizer)
d. 追加展頻式時脈(SSC: Spectrum Spread Clock)
類似USB等序列(serial)通訊,必需將時脈埋入序列資料的位元列,構成所謂的自我同步(embedded clock)通訊,如圖7所示收訊端從資料抽出時脈,再以該時脈將資料當作樣品,收訊端將0、1的變化轉換成包含複數位元的圖案送訊,使埋入的時脈可以再生,該轉換稱作「編碼化」。
USB3.0則變更USB2.0的編碼方式,如圖8所示相較於USB2.0的資料,USB3.0是以不歸零就反向的方式(NRZI:Non Return to Zero Invert,)進行編碼。
如圖9所示USB3.0使用8b/10b的編碼方式,8b/10b經常使用在Serial ATA與PCI Express的編碼,因此可以輕易將既有的物物理層(PHY: Physical Layer)沿用於USB3.0。
上記編碼方法送訊資料位元0時,NRZI會改變目前的信號強度(level)(例如0強度時變成1,反過來說強度時變成0),資料位元1時維持目前信號的強度。
NRZI連續六個1的情況,送訊端會插入0,收訊端進行刪除0的處理,透過所謂位元填塞(bit stuff),就能夠保證六個位元內,一定會發生0/1的反相,收訊端就可以進行時脈再生。
USB3.0使用8b/10b,8位元的資料轉換成10位元進行送、收訊,它具備以下特徵:
‧ 即使連續0或是1的資料,包含許多0與1的變化,被編碼成位元的圖
案,在收訊端就能夠輕易進行時脈再生。
‧ 0與1的全部被編成相同碼,因此可以作已經取得DC平衡的AC整合。
‧ 編碼空間擴大8位元256類資料以外,追加所謂K碼的控制用碼。
‧ 碼具有冗長性(1024通之中,實際只佣256+K碼),某種程度可以檢
測錯誤。
‧ 資料轉送率高達80%(使用10位元,8轉送位元資料)。
所謂打散(scramble)是指持續輸出相同資料,也不會反覆相同位元圖形(bit pattern),雖然將資料與亂數當作XOR同樣可以實現上記目的,不過將實際亂數當作XOR,在收訊端無法回復成原來的資料,因此目前大多都使用疑似亂數列。打散具備以下效果:
‧ 輸出的信號頻率頻譜(spectrum)不會偏向特定頻率,能夠均勻分散。
‧ 1與0均勻分散,時脈資料還原(clock data recovery)電路的位元追蹤性變好。
‧ 抖動(jitter)現象降低。
圖10是00h(8b/10b轉換後的D10.2碼)有無打散時,輸出的頻率頻譜特性,由圖可知無打散時特定頻率發生峰值,不過施加打散後該峰值就被分散。
無打散時連續輸出00h,因此位元圖形變成一定,頻率出現峰值,反過來說09h、E5h、72h、3Dh等亂數列打散(XOR)時,輸出資料變成09h、E5h、72h、3Dh,位元變化的圖形則變成「隨機(random)」狀態,因此頻率分佈擴大。
《圖十 有(右)無(左)scramble的頻率特性比較》 |
|
USB2.0的串行解串器(SerDes:Serialization/Deserialization)使用±500ppm的時脈,USB3.0為對策電磁干擾(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改用展頻時脈(SSC: Spread Spectrum Clocking)方式。
使用展頻時脈(SSC)的主要目,例如上記利用打散技術,某種程度包含在信號列的頻率成份會被分散,換句話說刻意改變送訊使用的頻率,可以使頻率成份更分散,對策電磁干擾(EMI對策變得更容易,因此USB3.0的時脈頻率在+0ppm~-5000ppm範圍,以33k~33kHz週期作週期性變化,時脈的中心頻率偏差允許±300ppm,配合展頻時脈的變化,頻率可以在最大+300ppm~-5300ppm的範圍內變化。
圖11是USB3.0的Host輸出信號1位元時,週期(UI: Unit Interval)的時間變化特性圖(time trand),由圖可知時間變化在200ps與201ps之間週期性變化。
如圖12所示,雖然USB3.0規範成容易沿用PCI Express的物理層(PHY),不過非同步的展頻時脈與後述的接收機等化器(receiver equalizer),與PCI Express截然不同,因此設計USB3.0必需特別注意。
傳輸線路內部具有等價性與信號傳遞方向串聯的L,以及並聯的C,信號頻率一旦變高,原傳輸路徑不易流通,而且對接地容易外漏,頻率越高損失越大,補償傳輸線路的高頻成份衰減,因此一般送訊端都會施加解除加重(de-emphasis)進行高速通訊。
如圖13所示所謂解除加重,是強化信號值變化時的輸出,比該值未變化更強,藉此補償衰減的高頻成份。USB3.0除了施加上記解除加重之外,還要求收訊端進行平均化(equalize)補償傳輸線路的衰減成份,因此實際上只要組合C與R,即使是單純的線線平均化,也能夠輕易決定規格。
圖14是USB3.0的平均化頻率特性,它利用2.5GHz附近信號的增幅,補償傳輸線路的衰減成份。
圖15是USB3.0主控制器(host controll)IC「μPD720200」的輸出信號,通過3m纜線與30cm基板上的追跡(trace)後的波形,由圖15(a)可知,雖然從主控制器IC輸出時已經進行解除加重,不過超過該範圍時傳輸線路的損失很大,因此到底是1還是0並不明確無法正常通訊。
圖15(b使用參考(reference)解除加重後的波形,由於1與0完全分開,因此可作穩定的通訊。
《圖十五 平均化後的的結果(a上) 平均化前的波形 (b下)平均化後的波形》 |
|
轉送速度實驗
圖16是USB3.0 Host控制IC「μPD720200」的電路方塊圖。實驗使用上記IC與模擬USB元件設備測試USB3.0的轉送速度,因此資料純屬開發期間的實驗資料,此外本實驗是在下記限制下進行測試:
①. 使用評鑑用模擬USB元件設備進行通訊,非實際USB3.0
②. 件設驅動器與韌體(Firmware)都不是最終版,此外切換(tuning)也不充裕
亦即上記轉送速度與IC並非保證值,也不是USB3.0可以獲得的性能極限。
實驗首先將64k位元的資料從元件讀入Host,圖17是利用協議分析儀擷取該轉送的試驗結果,它是以183.9μs轉送64k位元的資料,換句話說此時轉送速度變成:
64k位元÷183.9μs=356M位元/秒
雖然圖17顯示341M位元/秒,主要原因是協議分析儀造成的結果,它比1M位元=1024×1024位元計算低。
《圖十六 USB3.0 Host控制IC的電路方塊圖》 |
|
結語
以上介紹USB3.0的特徵,以及實現5Gbps通訊速度的技術。USB是目前最常見的匯流元件,廣泛應用在TV、PC、數位相機、行動電話等攜帶型數位電子機器。
隨著USB的普及化,各半導體廠商陸續開發支援IC,逐漸成為各公司競相追求的巨大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