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進入量產階段的太陽光電技術,以單/多晶矽、薄膜(Thin Film)以及新興高聚光型(HCPV)三大技術為主,在這三大技術領域中也有許多台灣廠商投入其中。從整體市場佔有率來看,單/多晶矽依舊穩居太陽能市場主流,預估比重佔85%左右,至於薄膜太陽能約佔整體市場的10%,新興的聚光型產品已經有5%的市佔率。量產能力、製程成熟度、轉換效率、採光穩定度、材料和製程成本等因素,是評比多晶矽、薄膜和高聚光型材料太陽能技術應用的主要區分點。
台廠投入可量產太陽能光電技術分類一覽表<製表整理:鍾榮峯>
太陽能技術類別 |
主要台廠代表 |
單/多晶矽 |
茂迪(Motech)、益通(E-Ton)、昱晶(Gintech)、昇陽(Solar Tech)、新日光能源(NSP)、太陽光電(BigSun Energy)、茂矽(Mosel)、達能(Danen) |
薄膜 |
非結晶(A-Si) |
富陽光電(Sun Well)、旭能光電(Sunner)、綠能光電(Green Energy) |
非微晶堆疊(Micromorph) |
宇通光能(Auria Solar) |
銅銦鎵硒(CIGS) |
綠陽光電(Axuntek)、台積電、友達、錸寶 |
高聚光型 |
億芳能源(Everphoton)、華旭環能/華宇光能(Arima)、瀚昱(Compound)、台達電 |
穩定供應材料是單/多晶矽擴產關鍵
單/多晶矽太陽能技術在量產能力、製程成熟度和製程成本上都具有相當的優勢,不過由於晶矽材料只能吸收到可見光光譜範圍的波長,所以光源轉換效能的成長空間比較小。此外,晶矽材料的溫度係數較高,容易受到溫度變化影響採光效能,日照瓦數的穩定度也因此較低。因此在陰天多雲的氣候變化下,單/多晶矽太陽能面板的採光效能會隨之受限,呈現線性下降的反應。
另一方面,單/多晶矽價格波動幅度過大,矽晶材料廠商也會以庫存方式哄抬市場價格,對於產能滿載的台灣電池和模組廠來說,形成不小的成本壓力。茂迪執行長張秉衡在台灣國際太陽光電論壇發表演講時指出,如何建立長期穩定的晶矽材料供應鏈,是降低單/多晶矽太陽能面板成本的重要關鍵。台灣儘管在今年已經重建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契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具有高獲利的上游矽晶材料部份,台灣廠商的掌握程度仍舊不足,目前只有福聚太陽能可以量產多晶矽。相較而言,南韓的OCI在短短的三年之內,已經成為全球多晶矽第三大的供應大廠,對於台灣多晶矽太陽能產業發展來說,是個值得注意的警訊。因此垂直整合矽晶原料、電池、模組或逆變器的一條龍生產模式,正逐漸成為台廠單/多晶矽太陽能廠商控制成本的營運方向。
薄膜太陽能技術各有一片天!
薄膜太陽能電池則主要以非晶矽A-Si、非微晶堆疊(Micromorph)和銅銦鎵硒(CIGS)三大類為主,薄膜太陽能面板的透光性比多晶矽來得高,也具有可撓性,且採用強化玻璃材質,相較於單多晶矽太陽能面板,也較不易破裂破碎。相較於單/多晶矽,薄膜太陽能也較不受日照、濕度和遮蔽效應影響。
A-Si量產能力可威脅單/多晶矽
從量產能力來看,目前A-Si和Micromorph都可進入量產階段,A-Si的量產穩定度可達99%,Micromorph大概在90%左右。CIGS剛進入量產階段,產能則仍有待加強,良率也不夠高。旭能光電(SUNNER SOLAR)副董事長歐政豪博士指出,相較於單/多晶矽和高聚光型(HCPV)材料和設備的成本,儘管薄膜太陽能面板的生產設備並不便宜,不過HCPV和多晶矽的材料成本相對較為昂貴,因此薄膜太陽能面板的成本結構仍相對較低。
A-Si製程由於研發時程已有一段時日,材料成本也相對穩定,儘管生產設備也不便宜,整體生產成本相對低廉。整體來看,A-Si薄膜太陽能產品應用具有發展潛力,材料、量產和良率穩定度高且不斷成熟,對於佔主導地位的多晶矽太陽能產品最具威脅性。
CIGS後勢看漲 確立製程標準才能擴產
具備低成本和高轉換效率潛力的銅銦鎵硒(CIGS)製程,也成為薄膜太陽光電領域備受矚目的焦點。綠陽光電、台積電、友達、錸寶等,正積極參與CIGS薄膜太陽能的開發作業。
由於CIGS對於溫度係數較不敏感,可吸收漫射光,因此可吸收的光譜較寬,光吸收的角度沒有單/多晶矽太陽能來的狹窄,因此總發電量較高。另外,不同於其他非晶矽(A-Si)和非微晶堆疊(Micromorph)採用氣體沈積的製程方式,CIGS製程主要可分為真空製程和非真空製程,前者須經過共蒸鍍和濺鍍製程,後者則採用化學電鍍和奈米印刷。真空濺鍍製程可滿足大量量產的需求,成本頗具競爭優勢。
目前CIGS製程主流分成幾大類,也沒有標準產線可以購買,幾乎所有的廠商都是客製化機台,因此產能與產線放大,勢必要考量到機台供應的速度。最關鍵的是,模組面積放大,薄膜太陽能模組均一性控制難度也隨之增加,轉換效率就會跟著模組面積增加而下降,CIGS製程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CIGS所需關鍵材料銅銦鎵硒中的銦,屬於高度敏感的稀土原料,能不能獲得穩定的供應來源仍需諸多考量。
正由於目前並沒有標準化的CIGS製程,因此投入CIGS的廠商,一開始必須以一條龍的生產方式,整合開發電池、模組和生產製程設備,初期投入資金壓力相對最高。雖然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在台積電和友達的加持下聲勢高漲,但是距離量產階段仍有段距離。
綠陽光電董事長李適維進一步表示,CIGS的技術應用從1975年開始,整體理論已經非常完整與穩固,小尺寸實驗室的轉換效率已可突破20%以上,可是大尺寸的商業化量產仍然無法有效落實,主要關鍵在於製程與量產的整合。因此廠商除了需繼續強化大尺寸玻璃基板轉換效率外,在機台與靶材的整合能力也必須快速跟進,而持續擴充新產能更是不可或缺。
目前可量產太陽能光電技術主要特性評比一覽表<製表整理:鍾榮峯>
|
單/多晶矽 |
薄膜 |
HCPV |
非晶矽 |
非微晶堆疊 |
銅銦鎵硒 |
量產能力 |
最高 |
次高 |
中 |
次低 |
最低 |
製程成熟度 |
最高 |
次高 |
次低 |
最低 |
中 |
良率 |
99% |
99% |
最低 |
次低 |
中 |
材料可吸收光譜 |
可見光 |
可見光 |
可見光
紫外光 |
可見光
紫外光
紅外線 |
可見光
紫外光
紅外線 |
材料成本 |
次高 |
中 |
次高 |
中 |
最高 |
製程成本 |
最低 |
次低 |
次高 |
中 |
最高 |
轉換效率 |
次高 |
最低 |
次低 |
中 |
最高 |
採光穩定度 |
最低 |
次低 |
中 |
次高 |
最高 |
產品市佔率 |
最高 |
次高 |
次低 |
次低 |
最低 |
薄膜轉換效能低 但成長空間廣
就轉換效能來看,相較於單/多晶矽和高聚光型(HCPV),薄膜太陽能面板的轉換效能較低,目前大概只有7~11%左右,仍是在技術上需要加以克服的地方。其中,A-Si的轉換效能大概只有7%,相較於Micromorph和CIGS而言可說是最低的。
若更深入從三種不同光譜波長吸收的材料特性來看,薄膜太陽能的A-Si製程,只能吸收可見光波長,Micromorph則可吸收較多長波,而CIGS則可吸收從可見光、紫外光和紅外線的三種光譜波長。因此就物理特性來看,CIGS吸收太陽光的效能最高,相對地轉換效能的成長空間最廣,而A-Si薄膜太陽能則會提早面臨轉換效能停滯和效率衰減的天花板效應。
日照採光效能穩定度高
從另一方面來看,薄膜太陽能面板的溫度係數小,單/多晶矽的溫度係數較高,因此薄膜太陽能的轉換效能,較不易受到溫度影響,日照瓦數的穩定度和採光效能,比單/多晶矽面板來得高。CIGS對於溫度係數也較為不敏感,且可吸收漫射光,採光角度也沒有多晶矽來得狹窄,採光效益也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歐政豪進一步指出,從發電成本和售電營收角度來看,薄膜太陽能面板每一kw單位kw/小時的發電量較高,經過測試結果,可多出33%的發電效能,這可直接有助於降低發電廠的售電成本。另外,薄膜太陽能系統的發電營收也較為容易計算。
薄膜太陽能市場自有一片天
儘管目前薄膜太陽能產品市佔率,佔整體太陽能市場的15%左右,未來5年內仍難以撼動多晶矽太陽能產品的主流地位,不過薄膜太陽能對於多晶矽太陽能產品的威脅性仍是不可小覷。薄膜太陽能面板具有一定的市場利基,除了可應用在BIPV建材與綠建築材料環境外,也可滲透到一般工廠和大賣場頂樓等發電隔熱應用。以往以單/多晶矽面板為主的大型發電廠,也開始廣泛地採用薄膜太陽能面板。薄膜太陽能面板可調配各種色澤,不若單多晶矽以黑色和藍色為主而單調,因此薄膜太陽能面板的應用條件可與單/多晶矽進一步區隔。
HCPV轉換效率高 追日高聚光浮出檯面
高聚光型(HCPV)太陽能技術以前主要集中在國防及太空等高階應用,目前也開始在消費市場嶄露頭角,結合綠能型追日系統設計,目前HCPV實際應用的轉換效率已可達到26%左右。
HCPV主要採用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以磊晶技術堆疊,增加光譜吸收範圍,可吸收的光譜波長涵蓋可見光、紫外光和紅外線,相較於晶矽和薄膜太陽能材料來說是最高的,因此轉換效率也是較高的。HCPV主要的三五族聚合物關鍵材料,目前仍是掌握在Spectrolab、Emcore和Azur這3家廠商手上,前兩家是美國公司,最後一家則是德國企業。台灣的晶元光電目前也正在投入開發當中,而禧通(M-COM)則投入砷化鎵磊晶材料技術的研發行列。
與會廠商代表指出,台廠還需要掌握的關鍵材料,包括高聚光型太陽能電池所需的三五族半導體材料和電池,目前也是高度集中在Spectrolab、Emcore和Azur三大家手上,不過台廠晶元光電已經開始切入高聚光型太陽能電池領域。
不過,直接利用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進行太陽能發電,材料和製造成本過高,因此藉由較大面積的透鏡或反射鏡,將太陽光聚焦在一小塊電池點上,就可以吸收大面積的光源,結合利用多接面(multi-junction)電池可吸收不同光譜的太陽光,加上追日系統設計,便產生高聚光型HCPV的太陽能電池設備。
HCPV關鍵零組件包括高精密陽光感應器、菲隉爾透鏡和電池接收器,加上電池模組和追日系統。模組也需要搭配高效能散熱設備,才能避免太陽能電池溫度上升、導致轉換效率下降的課題。也因此,HCPV技術門檻相對於晶矽和薄膜太陽能技術來說並不低,因為HCPV必須有效整合材料、光學和機械等三大關鍵技術。
正因為可吸收光譜範圍最廣,因此HCPV適合在離島、日照量高和大電廠等應用環境,HCPV也適合在赤道緯度、非洲、澳洲和中東地區使用。在一定限制的土地利用條件下,HCPV可發揮的能源採集效益是相對較高。目前投入HCPV的台廠以億芳能源(EVERPHOTON)、華宇光能(Arima)和瀚昱能源(CompSolar)為主,台灣的億芳能源已經取得阿布達比標案,也參與高雄路竹電廠的開發作業,並與核研所進一步密切合作。
量產能力是關鍵 太陽能技術比誰氣長!
無論是單/多晶矽、薄膜還是高聚光型太陽能技術,都各有可持續發展的應用領域,目標都是希望能夠建立穩定供應且具市場競爭能力的量產規模。量產規模若要可長可久,是需要透過三種關鍵的技術提昇,來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這三項技術是能源轉換、製程方法以及材料應用。現階段最重要的是降低材料和製程成本,並且有效提高製程良率。不論是哪種技術,相關廠商都開始朝向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去整合發展,希望能自主地掌握太陽光電材料製程的供應鏈關鍵。現階段單/多晶矽技術製程仍是主流,但是未來誰會是真正的NO. 1,大家可是都還有機會呢!
@BOX:打造一條龍模式 旭能光電強化矽薄膜太陽能競爭力
旭能光電(SUNNER SOLAR)副董事長歐政豪博士表示,2011年在中科的第二座廠房即可進入量產階段,預計產能可達200mw,同時旭能光電也將進軍北美市場,並繼續鞏固德國、東歐和印度與其他亞洲地區的既有優勢。除了A-Si製程之外,明年旭能光電也計畫切入同樣量產能力較為穩定的Micromorph製程,至於CIGS製程,旭能光電也正在考量投入的可行性。
歐政豪博士透露,在關鍵的薄膜太陽能生產設備部份,旭能光電和日本優貝克(ULVAC)維持相當緊密的合作關係,下一階段ULVAC將和旭能光電在逆變器部份加強合作。這也意味著,旭能光電正朝向一條龍的營運模式演進。
若以1700坪的屋頂面積、裝設容量為306kw的薄膜太陽能面板裝置來看,每年總發電量可達46,2600度,若每度售電單價為12.97元來計算,每月進帳可達50萬元左右。也因此,對於獨立系統的充電設備來說,薄膜太陽能面板是較佳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電動車的充電設備會採用薄膜太陽能面板作為首選的重要原因。
ULVAC也是提供日本太陽能電動車充電站的重要廠商。ULVAC企業客戶支援事業部低碳電網部專門室長葛西俊一表示,日本電動車的薄膜太陽能充電設備,在CHAdeMU協會的規範下,已經建立起統一的充電規格。ULVAC已經推出標準型及快速充電型的薄膜太陽能充電設備,正積極進軍日本電動車市場。
@BOX:綠陽光電成CIGS薄膜太陽能模範生
目前擁有CIGS自主製程能力、且已經實際進入量產階段的綠陽光電(AxunTek),已經完備屏東新廠25MW的產線建置,預計在2011年將繼續完成第二階段擴廠計畫,屆時產能可進一步擴充到100MW。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綠陽光電在CIGS的轉換效率已經可達11%,預計明年將可突破12%,預計3年內可達到13%的轉換效能。當到達12%時,年總發電量便將等於晶矽15~16%的年總發電量。綠陽光電預估,未來3至5年,CIGS的總產能可突破2GW以上。
綠陽光電藉由自主選擇最佳化的材料及設備,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CIGS製程技術。綠陽光電董事長李適維指出,綠陽光電目前能夠穩定的掌握大尺寸量產的製程技術,主因在於3年前就投資了一條超過40公分尺寸的批量試產線,將學理上的基礎轉換成實際的量產經驗,並將該製程與機台廠商協同發展專屬機台,能夠順利地穩定大尺寸量產。在這裡,綠陽光電掌握了提高膜層均勻與均溫性的關鍵技術,並且能有效控制材料甚至機台稼動率與良率。這些基礎研究與製程機台整合的經驗,是綠陽光電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導入量產的關鍵。
現在綠陽光電也已經取得TUV大雅實驗室的認證,預計明年第1季也將取得UL認證,屆時綠陽光電的CIGS薄膜太陽能產品便擁有雙認證的資格。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薄膜太陽能市場,李適維指出,第一階段除了取得雙認證之外,同時也要爭取不同區域不同市場的系統實績裝設,凸顯CIGS在系統端與發電量與傳統技術的差異性。下一階段則配合相關實績數據,爭取歐洲系統客戶與美國市場的認同,銷售目標則以一般系統建案、路燈運用並配合開發BIPV應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