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三十年來,人類在一連串的電腦化、數位化、網路化等過程中,逐漸把傳統的經濟運作模式帶向新的境界,這種新的經濟模式,脫身於一般人所習慣稱呼為「e化」的過程。而因為e化牽涉到大量的知識管理與取得,所以我們就把這個過程總稱為「知識經濟」。傳統的經濟模式重點在於資本、勞動力的掌握,而知識經濟乃是將知識變成經濟活動的過程,所以過去被視為生產要素的資金、土地及勞動力等,都將逐漸被知識所取代。循著上述的歷史軌跡發展,知識經濟也是現在與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主導力量。
我國政府也在推動知識經濟方面,投入相當大的心力,加上台灣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上,早已有高科技產業的成熟基礎做為後盾,因此在某些領域確實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經濟部日前公佈一項調查數字,「近三年我國申請專利件數的前十大企業,大多集中在新竹科學園區」。單單台積電、鴻海、聯電等公司,每年每家所申請的專利案件就都超過四百件以上,這項成績與國外大廠相比,實不惶多讓!科學園區在知識經濟的表現上,足堪為各界學習的典範。
然而,就國家整體資源來看,台灣傳統產業的數量畢竟比高科技產業多,一般人也誤以為知識經濟的運作只適合於高科技領域,其實傳統產業為了增加競爭力及生存考量,更需要引進知識經濟的概念與技術。但是,傳統產業在人才與技術的取得上,有其先天上的困難,因此,政府有關單位必須扮演仲介或橋樑角色,輔導傳統產業跳脫死胡同。原因無他,台灣這彈丸之地,大家都同屬於一個命運共同體,缺少了傳統產業的基本命脈,相信高科技產業也無法有好的養分供其滋長,這是「唇亡齒寒」的淺顯道理。
總之,台灣知識經濟的建立與發展,不在於患寡,而患不均。希望透過政府居中的穿針引線,將台灣傲人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經驗移植,以平衡台灣目前偏失的經濟發展局勢;而高科技業界也應用雨露均霑的感恩心情,來分享其成功的經驗,扶植彼此,相信若能健全此知識經濟的發展環境,誰說台灣不是個寶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