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電子工程(EE)界流行無線通訊,更廣義解釋則是流行傳輸介質中立化;而另一方面在資訊技術(IT)界則流行虛擬化,更廣義解釋則是流行網格式運算,乍看之下兩個領域的新技術趨勢似乎毫無瓜葛,但其實隱約著仍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兩者都「極力擺脫實體的束縛」。
先說明EE領域,現在正不斷在進行去線化動作,藍牙耳機用來取代實際接線的免持話筒,WUSB用來取代實際的鍵盤、滑鼠等接線,WiMAX用來取代實體牽佈的xDSL,而GSM/3G大幅取代固網市話更是不用多說,就連IC卡也積極從接觸式轉向感應式(NFC技術),手持裝置的充電也用無連接的感應式,上網使用WiFi,連電視也將逐漸走向隨手可看的DVB-H等。
除了無線外,實體性接線也一樣在轉變,USB從階層式樹狀連接轉變成可以對接(USB-OTG)、可以無線(WUSB)、可以內接(Inter-Chip USB),PCI Express從機內板卡連接逐漸擴展延伸成機箱間的連接,ATA從並列轉成串列(PATA到SATA)、從內接轉外接(eSATA)、從PC到CE(CE-ATA),下一步更是要將銅線換成光纖,SCSI則在串列化後改用與SATA相同的實體接頭、接線(SAS)。
凡此種種,都是為了要更擺脫實體束縛,傳輸材質可以換(銅線、無線、光纖)、接頭接線可以換、傳輸方式與連接長度可以改變等。更重要的是,這些改變都盡可能相容於過往的韌、軟體,讓韌、軟體在運作上絲毫感覺不出有所變動,以此保障過去在韌、軟體上的開發投資。
瞭解EE後再來看IT,早在1995年Sun就提出Java,Java旨在建立跨平台標準,期望開發一套應用程式後,該應用程式即可在各種電腦上執行,藉此擺脫硬體的束縛,類似的,Microsoft在2000年啟動的.Net也等於是Java的翻版。
Java、.Net在擺脫電腦機種、類型的束縛,而Sun提出的Jini與Microsoft提出的UPnP,則期望擺脫實體網路的束縛,無論是何種網路架構及環境,都可以用一套軟體架構來因應,雖然之後兩種技術都未達當初的理想設定,但很明顯的都是為了擺脫實體網路拘限而有的努力。
更進一步的,IT界現在講究的是虛擬化、網格化,企業資料備份逐漸愛用虛擬磁帶櫃(VTL),CPU開始內建虛擬機器的加速硬體,SETI@Home掀起了全球式跨網協同運算的熱潮,就連企業資料庫也開始講究跨平台、分散式運作(Oracle Database 10g),讓運算不受限於電腦類型、電腦數目、網路架構及環境。
同樣的,這些努力與變動也都期望能潛移默化地進行,盡可能相容於更上層的軟體,讓其感受不出改變的差異性,倘若真的要改變軟體,也盡可能在作業系統、驅動程式的相對低層中變動,而不要影響到最上端的應用程式。
最後更簡單地說,擺脫實體就是為了讓使用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