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國家創新系統的討論很多,有人檢討創新系統元素的互動與連結,有些檢討大學研發及教育與產業脫節的問題,有些探討研發法人應扮演的功能與角色,更有人力陳大型國家型計畫應有國家的整體概念,而非孤島式的計畫產出;不管角度為何,可以確認的是,國內的創新研發體系已到了需嚴肅檢討的時刻了。
就表面的統計數字來觀察,台灣的專利成就、各研發法人的研發產出,大學的研究指標,以及各國家型計畫的個別績效指標都不錯,但整體產業競爭力似乎沒有因為這樣的成就而大幅度提昇,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在各方爭食研發資源的同時,我們是否想到研發體系最終的目標是在蓬勃產業發展、提昇國家整體產業競爭力?我們是否已意識到研發投入與產業發展關聯度過低的問題?我們是否該檢討投入產出的績效?是否台灣的科技研發體系已一步步的邁向死亡之谷?
整體而言,一個國家的知識創新(或創業)來源多以大學及研發機構為主,配合以健全的產業發展環境,許多創意得以源源不斷的出現,而其中一些卓越的廠商,在經過商業模式不斷重新修正後脫穎而出。以歐美國家的產業發展來觀察即可以發現,由於歐(如芬蘭)美等國之大學及研究機構與其產業界之緊密結合,因此其研發標的的選擇、研發的執行與銜接,以及所呈現出來的成果與績效相對較佳,而這個緊密結合的體系,除了大幅度的降低可預見的風險外,也更即時的契合產業與市場的需求,當然,也促成了創業行為的蓬勃發展。
尤其,我們也觀察到世界主要國家之大學或研發機構現今多已朝向自由化、法人化轉型,並藉創新及創業的手段因應產業環境的變化。在此潮流下,開放與競爭已成為各國創新系統發展的主要策略,其源源不絕扶植新創的企業,並透過具整合性的國家創新系統累積一定研發能量做為背後的支撐,而這已成為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成長動力之重要來源與基礎。
反觀台灣,在經濟發展初期,由於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因此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研發法人扮演關鍵技術軍火供應商角色,也由於人才素質相對較優,因此成為領航者的角色。惟隨著廠商逐漸茁壯,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法人相對位置逐漸產生微妙的改變,時至今日可以發現,台灣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供應已由過去以法人為主,轉為以產業界之產出為多,大學及研究機構之研發與產業界存有不小的落差,遠不如歐美等國之大學及研究機構與其產業界之緊密結合,以致各界開始對國內研發體系逐漸喪失信心。
事實上,國家創新體系的問題經緯萬端,很難簡單歸因,但就上述「以產業研發帶動國家整體經濟成長」之目標而言,國內多年來之科技研發體系,長期缺乏有效之機制,包括競爭與退場機制,不易將大型且具壟斷性質之研發機構解構或是分解成多個不同、較小但較有彈性之研發機構來共同競標某研究發展專題,形成彼此競爭卻又與業界合作之科技研發機制,顯然是其中相關關鍵的議題之一。
簡言之,如何深入研究世界主要國家之科技研發體系現況及發展歷程,尤其是各國研發體系發展策略及因應改變之轉型策略及做法,各國科技研發體系之建構、評估體系、績效評量及追蹤等項目分析各國家型計畫、大學及法人研發機構的功能與角色定位,以及彼此之分工,以作為台灣科技研發體系執行成效總檢討之分析性架構,相信是現階段我國研發體系重建構的關鍵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