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律的浪潮起伏,徐徐的海風微送,湛藍的天空掛著幾絲浮雲,這是個晴朗的好天氣,許多貨輪停靠在港口,正在進行貨物接載,他們都要趁著這個好天氣將貨物上船,然後如期?航。碼頭上的貨運工人正熟練的將一櫃櫃的貨櫃搬運至指定的貨船上,今天的貨運量很多,他們必須加快動作,趕緊將貨櫃裝載完成,以便讓船班準時出發。負責清點及確認貨物內容的海關人員拿著核對資料在幾箱貨櫃中來來去去,他們要確定貨櫃的內容和數量是否與申請的文件相符,確認無誤之後,他們得在申請文件上蓋確認放行章,然後貨物才許離港。這兩年來,每隔幾天就會一張申請單是藍芽(Bluetooth)晶片的出口許可,每隔幾天就會有數萬片的藍芽晶片從台灣裝櫃運送。同一時間,世界各地的晶圓代工國,也以同樣的速度進行出貨動作,根據藍芽技術聯盟(Bluetooth SIG)的統計,平均每週有超過一千萬片的藍芽晶片在世界各地的港口出貨。他們預計2006年的藍芽晶片出貨量將可達到5.5億片,目前SIG還在統計去年的出貨數字,根據初步的統計,去年2005的出貨量約有3億多片,跟今年的預估數字加總起來已經接近10億片,那幾乎是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意味著每五個人之中,就可能有一個人使用藍芽裝置。
灌溉藍芽的手─藍芽技術聯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
幾年以前,藍芽技術還非常不普及,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這項新技術,甚至還有人誤以為是某種植物,而如今藍芽鹹魚翻身、紅遍大街小巷,成為商務人士必備的配件之一。藍芽能擁有今天這般榮景,都得歸功於在背後默默耕耘的推手-「藍芽技術聯盟」。
藍芽技術的概念是在1994年時由電信業者易利信所提出,當時易利信希望推動開發一種短距離的無線傳輸技術,讓耳機等裝置能夠跳脫有線的限制,與另一裝置連線,進一步促使各項裝置跟裝置之間能夠彼此互連。1998年易利信偕同Agere、IBM、Intel、Microsoft、Motorola、Nokia和Toshiba等不同領域的廠商,一起為這項短距無線通訊技術制定一套標準,同時將這項技術命名為「藍芽(Bluetooth)」,這個名字是引用10世紀時,一位企圖統一當時國境內許多各自對立部族的丹麥國王「Harold Bluetooth」而來,引申他希望突破藩籬的精神,並將之沿用在藍芽科技上,希望藍芽能統一各項電子裝置,成為裝置溝通的標準協定。後來這幾個參與標準制定的廠商共同組成了「藍芽技術聯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簡稱Bluetooth SIG)」,為推動藍芽規格而努力。
《圖一 藍芽技術聯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 |
|
從無到有的創辦歷程
藍芽技術聯盟(以下簡稱SIG)於1998年在美國華盛頓的貝列弗(Bellevue, Washington)成立,為私有的非營利貿易組織,本身並不負責設計、製造或者銷售藍芽產品,主要的工作為推廣藍芽技術,負責協調旗下會員,運用會員的資源將藍芽技術結合至客戶的產品中,因此一旦客戶決定採用藍芽之後,他們不只得到該項技術而已,同時還獲得了整個SIG會員的支援。
SIG剛成立的時候,一切都非常的拮据和簡陋,雖然主要的經費來源由微軟所贊助,但當時的SIG並沒有任何的常備人員,僅由幾位自願者義務性的提供必要支援,甚至連辦公室和辦公器材都沒有,所有的一切都是義務幫忙的人所提供,東拼西湊搭起來的,雖然人力不足,雖然資源有限,但SIG依然完成了推動藍芽發展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負責與SIG合作將藍芽技術結合至手機或其他相關應用的摩托羅拉新興科技部門經理Fred Zimbric就表示:?SIG幫助藍芽在最危急的時候存活了下來。
逆轉市場的積極作為
推動藍芽規格之所以困難,便是在於它是一項跨領域的計畫,不單只是電腦和裝置之間的互連,同時也包含電腦之外的各項電子產品間的溝通,如手機和PDA,甚至是耳機、麥克風或是音響之類的產品,要去說服這些不同領域的廠商採用一種可能用不到的連線技術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有時候那些廠商還彼此對立。
SIG成員在開始推廣藍芽的前幾年裡,進行的非常吃力,他們就帶著成員間研發出來的解決方案前往可能的客戶那進行展示,在沒有半點名氣加持的情況下他們得自己找機會,約客戶,然後一家家的去拜訪。事實上推廣一項新產品並不算太難的事,如果你的產品夠好,你又夠積極的話,應該很容易找到機會,然而SIG卻沒這麼幸運,雖然他們自己對藍芽深具信心,但市場分析卻一致看衰他們,大部分的時間裡,他們都在跟客戶解釋這項技術的優勢和未來龐大的市場,並且反駁那些「錯誤」的分析報導,真正能夠進行技術展示的時間反而很少。剛起步的那段時間,SIG得同時對抗著市場、輿論和不具信心的客戶。
儘管不被看好,但SIG還是做到了,他們所達成的成就只能用「神奇」來形容。他們持續的將藍芽規格的最新發展做更新,不斷的與組織成員互動,提供所有必要的協助,讓藍芽的開發作業持續進行,並且協調異業合作,吸收新的成員。短短的幾年內,他們拿到了許多張不可思議的合約,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國際企業。Zimbric就表示:「要讓電腦、手機和汽車這些不同的產業一起合作,並得到他們的產品設計藍圖是一件極端困難的事。」,「如果沒有SIG,藍芽不會有今日的成就。」Zimbric如此說道。他也認為所有的新科技都需要一個類似SIG的組織。
高度知名的世界品牌
在SIG的努力之下,藍芽已經有了相當大規模的發展,幾乎所有的人都愛上了藍芽所帶來的輕便。SIG於今年委託市場調查公司Millward Brown進行了一次全球性的藍芽認知及行為調查研究,這份研究針對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和台灣地區17歲到70歲的一般民眾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高達73%的民眾表示知道藍芽,相較2004年的60%高出了將近一成,而在美國地區,更是首次超過五成,到達58%;而在英國及德國的民眾對藍芽的認知程度更是到達88%,成為藍芽發展的大本營;而台灣和日本等地則是擁有67%的認知。SIG的執行長Michael Foley博士對這個結果感到滿意,他說:「在這個講求供需的世界裡,擁有這麼高的市場認知,正可以反應出藍芽市場有多麼的受到重視,也呼應了現在藍芽晶片的高出貨數字。」
精英萃聚的明星組織
相較剛成立時的窘境,如今SIG已小具規模,共有30名的正式員工,成員包含執行長Michael Foley博士、行銷總裁Anders Edlund,以及一小部分的行銷、工程和營運專家。除了固定的員工之外,尚有許多來自會員企業裡的自願者,這些人對於藍芽未來的發展更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SIG也在全球設了三個辦事處,分別位於美國華盛頓貝列弗、香港和瑞典馬爾摩。有超過4000個企業組織加入,包含最早的創設會員(Promoter Members)Agere Systems、Ericsson、IBM、Intel、Microsoft、Motorola、Nokia和Toshiba,以及兩百多個繳交年費的聯結會員(Associate Members),和五千多個採用會員(Adopter Members)。這些會員都是電信、電腦、汽車、音樂、自動化工業以及設計業的領先者,包含蘋果電腦(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新力(Sony)以及台灣的明基(BenQ)等皆列名其中。
《圖二 2006年於西雅圖舉行的藍芽會員大會(All Hands Meeting)盛況空前》 |
|
SIG每年都會在世界各地為會員舉辦許多的推廣和展示活動,包含藍芽會員大會(All Hands Meeting)、藍芽圓桌論壇(Member Roundtables)、藍芽開放參觀日(Open House)、藍魔鬼日(BlueDemon Days)以及認證訓練講習(Qualification Training)等。而今年剛舉行完畢的藍芽會員大會更是以迎向創新(Driving Innovation)為主題,一連舉行了四天的會議,會議中來自各個領域的菁英紛紛針對藍芽技術未來的應用提出看法,且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而此次集會的規模及展現出的氣勢更是不同以往,更可看出目前藍芽技術如日中天的當紅局面。
《圖三 大會(All Hands Meeting)中使用的識別證》 |
|
結合超寬頻 持續創新應用
目前SIG仍在世界各地積極的推動藍芽科技,為藍芽提供新的應用模式,不斷的朝著提供更好的無線環境的目標而努力,而他們最新的一個重大成就便是促成超寬頻(Ultra-Wideband:UWB)與藍芽合作,為藍芽注入了更高頻寬的技術,這將使藍芽突破目前僅適用語音傳輸的應用,來到更豐富的多媒體影音傳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