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漫談光學滑鼠技術發展
 

【作者: Teo Chiang Mei】   2005年06月01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10846】

目前市面上的電腦滑鼠琳琅滿目,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功能、尺寸和價格可供選擇。這項輸入裝置主要採用光學和機械兩大技術。1960年代問世的機械引擎屬於較早期的系統,而1980年代推出的光學技術則一直到2000年初才開始受到重視。


從那時候起,普遍使用電腦來進行通訊、資料儲存和網路作業的趨勢,使滑鼠所扮演的輸入裝置角色變得愈來愈重要──尤其可配合嚴苛用戶對於較高追蹤速度和較靈敏反應的需求。


在效能需求不斷成長的刺激下,滑鼠從原本簡陋的設計發展至今,已呈現全然不同的面貌。從只有一個按鍵的有線滑鼠,演化到現在的無線,甚至電腦遊戲專用的高效能滑鼠,其間的變化可見一斑。


電腦滑鼠的發明

滑鼠的發明者是史丹佛研究中心(現為SRI international)的Douglas Engelbart,於1963年發明第一隻滑鼠來作為Engelbart oN-Line System(NLS)的輸入裝置。這個作品係將兩個相互垂直的輪子貼附在電位計上,以追蹤在水平和垂直軸上的移動情形。


1971年,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與SRI簽訂了滑鼠使用授權合約。Xerox PARC的滑鼠係以一個可朝任何方向轉動的圓球來取代外部的輪子。使用連接到電子換向器的垂直輪子來移動螢幕上的游標,即可偵測出圓球的運動狀態。Xerox PARC的第一隻滑鼠在1972年問世,其設計對於現今的機械式滑鼠有很大的影響。


1970到1980年代初期,滑鼠的應用始終未能普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價格太過昂貴。當時Xerox PARC滑鼠的售價高達400美元,而且要使用該隻滑鼠還得額外支付300美元來購買電腦介面,難怪會讓買家望而卻步。


Apple在機械式滑鼠的歷史上創下了另一個里程碑。有別於先前使用電子換向器的滑鼠設計,Apple的滑鼠在圓球的中心帶上運用了一些光學編碼器,彼此相隔90度。


Microsoft於1983年首次進入滑鼠市場,推出一隻名為 「Green Eye Mouse」的滑鼠,其主要功能是為Microsoft Word for MS-DOS v 1.00的GUI內容提供瀏覽支援。這隻滑鼠擁有兩個突出的綠色按鍵,因而稱為 green eye,它所配備的25接腳D插頭,可連接到原始PC和相容機器的序列埠。在滑鼠的底部有三個小鋼球,透過這些圓球才能順利在物體表面上滑動,至於中間的大鋼球則會記錄滑鼠的移動位置。


最早的光學滑鼠設計首推Mouse Systems模型。這隻滑鼠於1982~1995年間在市面上銷售,它採用一個四段式光電二極體晶片,僅適用於包含細紋的特殊反射性表面。後來陸續有幾種Amiga電腦適用的滑鼠問世,還有一些滑鼠提供PS/2接頭,以搭配IBM PC或相容的機器使用。


Xerox於1985年發表的6085 Star,是第一隻不必依賴精確表面的光學滑鼠。雖然它配備了印有點狀圖形的滑鼠墊,但也可以在具有高反差印刷的其他表面上移動。不過,它並不適用於一般的隨機表面,例如大多數的滑鼠墊或桌面。


1999年,安捷倫科技推出了革命性的光學定位感應器。這顆創新的感應器可拍下它所瀏覽的表面,然後比較各個影像以偵測移動的速度和方向。此元件可在各種不同的表面上瀏覽,讓使用者不必使用滑鼠墊也能順利移動滑鼠。


在不斷提升光學技術之後,安捷倫於2004年9月發表了雷射發光和追蹤技術。採用安捷倫LaserStream技術的雷射光學滑鼠,可在上漆金屬、半透明塑膠、磨砂玻璃及之前難以瀏覽的許多表面上輕易地移動,比LED式光學滑鼠提供截然不同的全新感受。相較於使用LED發光的定位感應器,安捷倫的雷射引擎擁有更高的瀏覽效能。這類滑鼠已達到某些最高效能基準,包括每秒45英吋的移動速度、每秒超過7000個訊框的訊框速率、以及2000 cpi的高解析度。


今日的滑鼠

目前市面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電腦滑鼠與其他指向裝置(如軌跡球),包括機械式和光學式的。這些裝置各有不同的形狀、效能和人體工學設計,在購買之前應嘗試多種不同的配置。此外也請留意,如果您使用的是舊型PC,而必須透過序列埠來連接滑鼠,則您的選擇會變得很有限。現在的滑鼠多半都設計成以USB或PS/2埠來連接。


如同其他的電子設備一樣,滑鼠也必須符合各種國內與國際安全標準,以確保消費者買到高品質且檢驗合格的產品。一些較為知名的標準包括電磁干擾(EMI)、電磁相容性(EMC)與靜電放電(ESD)。為實施這些標準,每個國家都會設立專責機構,例如:


  • ●美國:FCC、MIL、EMC Mark、UL Mark、CSA、TUV、ITE;


  • ●加拿大:Industry Canada(ICES)、UL Mark、CSA;


  • ●澳洲:C-Tick;


  • ●亞洲:VCCI和EMC(日本)、CCC-Mark(中國大陸)、BSMI(台灣)及MIC(南韓);


  • ●歐洲:CE Mark、GS(德國)、EMC Mark;


  • ●俄國:GOST-R。



就光學滑鼠而言,必須確保使用的LED或雷射二極體合乎許可的安全標準,尤其是視力安全標準。一般而言,如果裝置被歸類為Class 1,表示已達到最安全的等級,因此不像Class 2和3一樣需要特殊的視力保護。


價格是選購滑鼠時的另一個考量。只要花幾塊美元,就可以買到廉價的機械式滑鼠,即使是帶有滾輪的滑鼠也只要10美元左右。至於入門款的光學滑鼠,價位主要介於10到20美元之間,其中一些滑鼠也包含滾輪甚至額外的功能。


關於操作環境,機械式滑鼠幾乎可以在任何一種滑鼠墊上移動,包括帶有光澤表面和複雜彩色圖形的滑鼠墊。不過,機械式滑鼠的移動元件常會累積灰塵,導致游標的移動產生偏差,因此必須加以維護。


反之,光學滑鼠是一種不太需要維護的固態裝置。它能在許多表面上瀏覽,通常不需用到特殊的滑鼠墊。光學瀏覽技術在高解析靈敏度、光源和追蹤效能等方面的大幅改進,促使光學滑鼠搖身一變成為時下主要的PC輸入裝置。


《圖一 典型的圓球式滑鼠的底部》
《圖一 典型的圓球式滑鼠的底部》

光學滑鼠的判斷

機械式滑鼠會在底部裝上一個滾動的圓球,而光學滑鼠則是在底部裝上一個清晰的鏡頭,如(圖一)所示。許多LED式光學滑鼠都是透過可見光LED來發射光線,移動滑鼠時通常可以看到紅光,如(圖二),當滑鼠不動時,LED光會變暗或閃爍。在雷射與IR(紅外線)式光學滑鼠上則看不到任何光線。


《圖二 典型的紅色LED有線滑鼠》
《圖二 典型的紅色LED有線滑鼠》

第一代光學滑鼠──LED式

光學滑鼠的核心是一個稱為感應器的低解析度迷你攝影機。瀏覽LED會照亮物體表面,而鏡頭則會負責收集從表面反射的光線。大部份的滑鼠製造商都會採用可見紅光LED如圖二,但也有一些廠商會使用紅外光 LED。


當滑鼠移動時,感應器會連續拍攝物體表面,並利用數位信號處理來比較各個影像,以決定移動的距離和方向,如(圖三)。產生的結果會傳回電腦,而螢幕上的游標會根據這些結果來移動。雖然光學滑鼠感應器幾乎可以在任何一種物體表面上移動,但仍有一些表面是滑鼠感應器無法瀏覽的,例如鏡面、玻璃表面、光滑表面、雜誌及全像攝影表面。


《圖三 光學滑鼠會以LED來照亮一個範圍的工作表面,所看到的圖形會反射到瀏覽感應器》
《圖三 光學滑鼠會以LED來照亮一個範圍的工作表面,所看到的圖形會反射到瀏覽感應器》

雷射滑鼠的運作原理為何?何以它是更好的選擇?

雷射滑鼠的操作原理基本上與LED式光學滑鼠的相同,差別只在於雷射滑鼠使用雷射二極體來作為光源。雷射光線具有一致的特性,當光線從表面反射時可產生高反差圖形,出現在感應器上的圖形會顯示物體表面上的細節,即使是光滑表面,反之若以不一致的LED作為光源,則這類表面看起來會完全一樣。精密的影像感應器可以輕易地追蹤這些圖形,以及計算位置和移動。雷射滑鼠的影像反差提升了20倍之多,在傳統的LED式光學滑鼠無法追蹤的表面上亦能順利運作。第一隻商用雷射滑鼠採用的是無線設計,如(圖四)所示。


《圖四 第一隻商用雷射滑鼠為Logitech MX 1000雷射無線滑鼠》
《圖四 第一隻商用雷射滑鼠為Logitech MX 1000雷射無線滑鼠》

@中標:有線光學滑鼠


有線光學滑鼠有一條接線可連接到電腦,目前最常見的介面是透過USB和PS/2接頭。這類滑鼠不需用到電池,可經由滑鼠接線直接從電腦取得電力。


無線光學滑鼠

無線光學滑鼠採RF技術(即24 MHz、27 MHz、2.4 GHz或Bluetooth)。這類滑鼠包含滑鼠本身和收發器兩個部份,使用無線滑鼠時,收發器可作為PC與滑鼠之間的中繼站,它通常連接到電腦的USB埠。


無線滑鼠必須依賴傳統電池或可充電電池來提供電力,最常見的為AAA或AA電池,通常必須使用一對。電池的壽命將取決於滑鼠的設計。


為確保無線滑鼠能夠正常運作,滑鼠和收發器必須保持同步才能開始進行通訊。欲達到同步化,必須執行兩個基本步驟。第一,確定滑鼠和收發器的頻道設定是相同的。其次,按下收發器上的同步鍵,然後再按下滑鼠上面的同步鍵。如果成功達到同步,LED就會發光(通常在收發器端發出綠光)。


其他的光學指向裝置

其他的光學指向裝置包括了軌跡球、光學筆滑鼠以及鍵盤上的整合式軌跡球。這些裝置為消費者提供了輸入裝置的不同選擇,使用者可以依據自己對人體工學和應用的需求來挑選最合適的產品。


認識光學滑鼠的規格

連接

USB和PS/2是滑鼠最常見的電腦周邊設備介面,如(圖五)。大部份都可以插入USB和PS/2,因為USB滑鼠通常配備有USB轉PS/2轉換器(PS/2滑鼠只能搭配PS/2介面使用)。


《圖五 目前的有線滑鼠所使用的接頭:USB和PS/2,外加一個USB轉PS/2轉換器》
《圖五 目前的有線滑鼠所使用的接頭:USB和PS/2,外加一個USB轉PS/2轉換器》

解析度

解析度代表光學滑鼠的「攝影機」所擷取的影像的準確度,以cpi(每英吋傳回的座標數)表示。大多數的辦公室應用,使用400到800 cpi的滑鼠就已足夠。較高解析度(最高到2000 cpi)的滑鼠可提供更高的精確度,主要鎖定電腦遊戲及包含大量圖片的應用。


訊框速率

此圖顯示攝影機每秒可捕捉的圖片數量,從500 fps(每秒訊框數)到7000 fps以上不等。


《表一 LED式光學滑鼠感應器的一些範例》
《表一 LED式光學滑鼠感應器的一些範例》
《表二 雷射光學滑鼠感應器的一些範例》
《表二 雷射光學滑鼠感應器的一些範例》

按鍵

最基本的光學滑鼠包含兩個按鍵:左鍵和右鍵。Windows用戶可以透過滑鼠控制面板,來設定慣用右手或慣用左手的按鍵組態。此外,也可以設定連按兩下滑鼠(double-click)的速度。


目前市面上的滑鼠多半採三鍵式設計:左鍵、中間鍵和右鍵,中間的按鍵通常會結合一個滾輪。有一些滑鼠甚至擁有三個以上的按鍵,多出來的按鍵叫做「功能鍵」,必須經過設定才能使用。這類滑鼠通常會提供一片功能安裝CD,以便啟動這些按鍵。若不安裝相關程式,則無法使用這些功能鍵。


Z輪捲動系統(又稱滾輪)

大多數的光學滑鼠都會在中間按鍵的上方設計一個z輪。z輪可以向上、向下、以及自動向上/向下滑動。現在還有一些滑鼠會透過傾斜的z輪設計來提供水平捲動功能。


結語

LaserStream光學技術、斜輪捲動鍵及多功能按鍵等創新發展,使現今的光學滑鼠變成了複雜而精密的輸入裝置。在凹洞中裝入圓球並透過28接腳序列埠連接的二鍵式滑鼠,已經成為過去式了。當時,滑鼠唯一的用途在於到處移動游標,以啟動個別的程式,如今滑鼠除了具備上述功能之外,還擁有優異的效能和特性,從各方面來看都遠遠超越前幾代的產品。(作者為安捷倫科技瀏覽產品事業部應用工程師)


延 伸 閱 讀

繼1999年推出光學滑鼠技術,成功取代滾輪滑鼠之後,安捷倫(Agilent)科技最近又推出雷射滑鼠技術,讓滑鼠的使用不受操作環境、與感應表面材質的影響,期望以更好的感應效率,再次複製光學滑鼠技術成功的經驗,在四年內取而代之成為滑鼠市場的主流。相關介紹請見「以光學滑鼠成功經驗為基 推展雷射滑鼠感應技術」一文。

由於技術成熟、價格合理,光學滑鼠已經取代傳統滾輪滑鼠,成為消費者選購滑鼠時的優先考量。光學滑鼠除具備不需常清理、不易磨損的優點外,更不會像軌跡球滑鼠的機械式零件,隨使用時間增長導致精確度降低。但一般消費者在選購光學滑鼠時,大多只考量品牌與價格,如何透過規格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滑鼠?你可在「光學滑鼠選購知識」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目前的光學滑鼠,裡面有個光學感應系統。各位如果把滑鼠「翻過來」看(雖然應該不會有問題,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請各位注意,不要讓光線直射眼睛),通常會看到底部的光學感應系統會發出紅色的光。在「主流的光學感應技術:可見光」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最新消息
韓國ATLab公司推出一系列應用混合訊號(mixed-signal)的新產品,目前已投入生產的有光學滑鼠晶片和觸控式感應晶片,另外還提供Lcos Backplane IC及與混合訊號相關的IC設計服務。相關介紹請見「ATLab推出光學滑鼠晶片和觸控式感應晶片」一文。
針對FPS(第一人稱射擊遊戲;FIRST PERSON SHOOTER)的PC遊戲及專業繪圖與CAD(電腦輔助設計)工作站,安捷倫科技(AGILENT TECHNOLOGIES)日前推出”ADNS-3080”LED式光學滑鼠感應器,效能是2004年上市的ADNS-3060 LED式感應器的兩倍,能為上述應用提供更順暢、精確的瀏覽控制。你可在「安捷倫針對遊戲及專業繪圖推出高效能LED光學滑鼠感應器」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羅技電子(Logitech)推出專為電腦遊戲玩家量身訂作的最新滑鼠 - 羅技「MX518 玩家級光學滑鼠(Logitech MX518 Gaming-Grade Optical Mouse)」,搭載「遊戲等級光學感應器」及「五段式解析度 / 感應度切換功能」,再配合底部超滑墊片設計,讓玩家精確瞄準、迅速位移。在「羅技推出可五段調整的 MX518 玩家級光學滑鼠」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相關新聞
» 艾邁斯歐司朗全新UV-C LED提升UV-C消毒效率
» ASM攜手清大設計半導體製程模擬實驗 亮相國科會「科普環島列車」
» TIE未來科技館閉幕 揭曉兩項競賽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登場量子論壇 揭幕TIE未來科技館匯聚國內外前瞻科技
» 國科會主辦量子科技國際研討會 鏈結國際產學研能量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4.42.12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