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台南市氣象局的一級古蹟前,我喝著「奉茶」沁涼的茶,周圍坐的是台南社大的朋友們。我撫摸著獨特的杯子,享受著室內古意盎然的感覺、一邊想像著站在那座全世界屈指可數的古代氣象館之前的感覺。周圍的社大朋友激烈地討論著環境的議題。
這個台灣最古老城市的環境面貌,在台南社大自然環境學程的努力下,除了民間的朋友長期地在巡守環境,各種植被的特色的故事也在社區居民的學習生活中被娓娓道來。晁瑞光老師如數家珍地細細介紹台南市內外、因為各種獨特的機緣來到台南的的珍貴樹種,有來自南洋風味的蘭嶼、也有屏東地區特有種。當我在想像著這些因為環境景觀的標案、建設的規劃而長途跋涉來到台南的植物,就像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組成了台灣社會的風貌。他們從河流的看守、植物面貌的調查與青蛙棲息地的探索與發現,重新恢復著人們對於台南市自然環境的了解。
朋友們在談論的主題之一是,珍貴老樹資料庫。台南市政府想要製作珍貴老樹資料庫,邀請社區大學的朋友來協助進行。我google了網路上關於老樹資料調查的訊息,發現這是近年來逐漸被地方政府重視的議題。我可以在網路上讀到鹿港老樹的故事,知道雲林縣政府建置資料庫對抗山老鼠,以及台南縣老樹的詳細清單與「綠色隧道」背後的故事。
台灣生物多樣性學會更剛巧在今年四、五月舉辦了「老樹資源調查人才培訓研習營」,帶著學員以GPS的新科技、統一的調查方式來得到全台灣的珍貴老樹資料,建立台灣老樹資源的資料庫。在各式各樣的植物面貌中,老樹因為它的社會意義以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成為一種凝聚意義的生活地點。如今透過資訊科技,這些意義有機會連結到不同的虛擬空間中。
在七二風災過後,我也跟隨著晁老師的腳步,一起去拜訪台南市的河流之一的三公爺溪。我們注視著眼前有點橙色的河流,他說:這已經是最乾淨的時候了。河水暴漲,稀釋掉沿岸工業廢水的排放。但是業者也會知道有這樣的「福利措施」,趁著大風大雨來臨時,可以把很多庫存的工業廢水一口氣通通趁機排放。七月七日我收到晁老師的email。反諷的是,三公爺溪終於恢復了「原來的面貌」了:鮮紅的河面,滿滿的廢水傾倒入河,沉默的遁入大海。
樹木的地點如果傳達著生活空間意義的凝聚,那麼這些日夜奔流的河流,能否有人替他們量量血壓與脈搏,資訊科技能否靜靜地紀錄這些顏色與生化數據,然後告訴著我們這塊島嶼的故事呢?山野間的老鼠如果能夠被科技嚇阻,改變他們剝削山林的習慣與樣貌,河海之際暗暗傾倒垃圾的工業廢棄物回收業者,能否因為科技提高他們輕易毀去自然美貌的困難度呢?
如果可以的話,那得會是很多專業者、很多溝通與堅持、攜手合作的成果。資訊科技風光地吸引著所有人們的目光焦點,絢麗舞台背後的污染與社會責任一直鮮為人知。不論我們高興向前或者掉頭他顧,這些已經銘刻在這片土地上成為歷史的一部份。我注視著氣象局,想像著在歷史當中生活是什麼樣的滋味。這些老樹與河流、與這些奔走的朋友們是歷史的見證者。
不過我還想再多深入思考資料庫一些:一筆一筆老樹的資料有著什麼使用上的意義?一個無線網路咖啡廳的地圖網頁,讓讀者能夠參考自己想要的去處,並且留下資料互相討論造訪的心得;「開放註記」是全球開放地理資料的趨勢中的一項重要的應用。如果人們可以分享對於地點空間的知識,那麼虛擬的空間就將不再虛擬。再透過網路時代Yahoo!奇摩拍賣與eBay使用者們最熟悉的評價與信譽系統,空間知識註記與過濾的強大分享功能將帶給我們全然不同的生活體驗。
想像如果全省來造訪這個古都的人們,經過河流工業廢水的暗管排放點時,未來的手機自動顯示出這個廠商的相關資訊,並且有熱心的民眾將廠商後面的利益輸送網絡、民意代表資訊通通輸入在網路上,你只需輕輕一點,就能夠看到今天出海口的最新污染情形。這會對負責要整治河川的公共單位,增加了多少的助力?對於利益與共的污染共同體來說,是何等的壓力?對於污水處理的業者來說,是多大的社會助力?科技開放讓最終端的使用者能夠順利使用,即將帶來龐大的動能等待恰當的時機宣洩出來。資訊科技帶來溝通與傳播的力量。
在這些想法付諸實踐之前,我們腦中對資料庫的種種想像,與一般程式設計師所想像的資料庫有很大的不同。對於使用者來說,大部份資訊人員所建置的資料庫缺乏彈性,收錄資料就彷彿進了深宮大院,「悔叫夫婿覓封侯」,不容易打包帶走;而使用者對資料使用的想像則往往需求模糊,反覆修改又缺乏一致性。
在很多專業者互相溝通的過程中,資訊這個新興幫手尚未變成重要溝通主題,它的重要性仍然被低估。可攜式的資料在一般文件的概念中已經相當普遍,這讓過往無法想像的溝通型態變成可能。有沒有一種可能的設計,是以資料為主的「可攜式的資料庫」呢?資料庫一但可以被打包帶著走,謹慎而點子多的使用者就可以反復檢視驗證修改,跟資訊人員溝通時已經是成熟的想法,建造一個強固、多人使用、影響範圍深遠的線上資料庫。
這樣的簡易資料庫不是要取代專業的資料庫建置工具。針對的使用者對象完全不同,沒有經驗的使用者,或者是利用它來製作表格、簡便地紀錄專業領域發生的事件,又或者是建議快速產生資料庫的雛型,以便與專業者作更深入的溝通,為建置一個大型網路資料庫作準備。
對於生物學家來說,這個資料庫可能需要擺放不同類型的實驗註記資料;對於環境監測的地方環保人士而言,可能要拿來紀錄拍攝相片的時間與地點、氣候狀態乃至於檢測水質資訊。有了這些基本的資料,這些人的工作成果就能夠被恰當地保存起來,有機會可以變成一個更專業的資料庫與線上服務,然後和所有人分享。
在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全球大都會裡,我在回憶著台南氣象局前面的那棵大樹。透過這些記憶的標記,我留下了再次踏上那塊土地時的方向,也記住了對於一塊有歷史的土地,資訊科技可能帶來的種種未來。我拿起資料庫當作筆記本,撫摸欄位紀錄的質感,速寫下遠方力量的種種形貌。擦拭與塗改一如版本控制,我們對土地的傷痛與喜悅的記憶,巨細靡遺、再也不會忘記。﹙作者為網路文化觀察家,聯絡方式︰ilya@iis.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