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Mart計畫2005年在供應鏈啟用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統,Carrefour、Metro與Tesco亦計畫導入RFID,而Master Card計畫2004年在美國部分地區試推RFID之付款系統,應用層面逐步擴大,引發RFID之風潮。
Hitachi、Alien等廠商推出RFID晶片,Microsoft發展應用程式以支援RFID,IBM、Sun Micro等則提出RFID系統整合方案,科技大廠紛紛投入建構RFID之發展基礎。然而EPCglobal、ISO各自制訂RFID標準,衍生出標準之爭,加上Wal-Mart於2004年3月底表示可能無法如期導入RFID,顯現RFID之市場推展仍有變數。
從技術本質而言,RFID是一種短距離內無線電之資料辨識技術,在電子標籤晶片儲存資料,並透過無線電方式發射辨識碼(ID Code),由接收端設備接收處理訊號。
RFID工作頻率有135KHz、13.56MHz、860MHz與2.4GHz等頻帶,傳輸距離約為數公分到數公尺,傳輸速率約為數十到數百Kbps。一般而言,低頻的RFID特性為架構簡單與便宜,而高頻的RFID特性為傳輸距離較長,且抗干擾性較佳。RFID系統組成要件為RFID 標籤(Tag)與RFID 讀取機(Reader),並與各種應用系統結合。
故RFID技術發展方向,RFID Tag有晶片尺寸、整合天線與封裝技術等議題。RFID Reader主要取決於讀寫速率與精準度等。而RFID需與應用系統結合,將涉及既有且特性迥異之系統,加深系統整合複雜性,使提高系統穩定度成為首要考量因素。
RFID之意涵在於無所不在之網路,但未來發展之影響因素如下:
一、標準統一
目前RFID標準不一,復以不同之工作頻率,將阻礙其發展。從早期的125K/136KHz頻帶,到目前導入實際應用的13.56MHz頻帶。此外,廠商也往2.4GHz頻帶以及UHF頻帶(850MHz~930MHz)發展,其中UHF頻帶,因傳輸距離較低頻長且抗干擾性佳,因而成為各方標準角力之重點。
針對RFID標準之制訂,兩大標準組織為EPCglobal與ISO,EPCglobal制訂EPC,而ISO則有ISO 14443 A/B、ISO 15693與ISO 18000標準,前兩者採用13.56MHz,後者則是860~930MHz。其次各國開放給RFID頻段也不相同,特別是在UHF頻帶,美國為902~938MHz、歐洲是868MHz、日本為950~956MHz都有所差異。標準與頻率不一,導致RFID Reader與Tag之產品互通性降低,進而影響精準度。
二、價格低廉
RFID雖可廣泛應在各種產品,但價格將影響推展速度,特別是零售業或物流系統,對於價格敏感度相當高。2004年RFID Tag價格約為20~40美分,離RFID Tag目標價格5美分仍有一定之距離。
製程之改善與市場規模量提高將是RFID降價之兩大關鍵因素。天線、被動元件與晶片進一步整合,有利於降低Tag製作成本,而市場規模量之擴大,則仍有賴於標準底定後,提高廠商導入誘因。
三、應用平台轉換
RFID取得資料後須與應用系統整合處理相關資料,雖然IBM等系統廠商積極推出整合方案,然系統整合與轉換仍是一大挑戰,勢必耗費一定之時間。
換言之,RFID雖具備改變產業模式之潛力,然在整體IT網路結構,RFID仍處於末端神經位置,即使末端神經再靈活,仍須與主幹神經網路配合。因此RFID之市場發展,仍有賴於應用平台之轉換與普及,才足以產生真正之結構性變化。(作者為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研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