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軟體文化的社會價值
自由軟體之父 Richard Stallman 多次提醒我們:智慧財產權制度只是一個工具,並不是不可質疑不可碰觸的神聖教條。促進社會的科技/文化進步才是它原始的目標。真正關心社會進步的人,在深入瞭解自由軟體的發展模式與當今智財權的走火入魔之後,自然會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傻子要不計報酬地投入自由軟體的推廣。
不過我們今天不談社會進步。在長期推廣的過程當中,筆者發現自由軟體文化所直接或間接鼓勵的許多價值觀,對於一個社會的影響,甚至可能超過「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始功用。
舉例來說,智財權至上的文化,鼓勵大家羨慕賺大錢的人;而自由軟體文化,鼓勵大家敬佩對社會有貢獻而又不貪婪的人。這點不必多說,只消看看坊間以 Bill Gates 為學習對象的書,再看看以 Linus Torvalds 或 Richard Stallman 為主角的書就知道。
又例如智財文化,鼓勵零和觀點;而自由軟體文化則激發大眾朝「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的方向思考。從軟體作者的觀點來看,智財權鼓吹「你的非法拷貝,就是我的損失」;而自由軟體參與者習慣的想法卻是「一人寫一行,眾人享千行」。從軟體使用者的觀點來看,智財權觀念促使大眾擔憂:「軟體出了問題,我該告誰索賠?」彷彿有人可以告,自己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不過我百思不解的是從來沒有聽說過合法的 windows 使用者敢因為中毒當機而對微軟提出告訴。)而自由軟體文化卻促使我們問:「軟體出了問題,是否有很多選擇可以花錢請人解決我的 -- 同時也是別人的 -- 問題」。你可以想像在一艘進了水的船上,如果坐著兩位智財權文化下成長的乘客,或許他們會開始拼命地將水往對方的船艙舀;而如果坐著的是兩位自由軟體文化下成長的乘客,他們當然會想要合力將水向外舀。(至於如果坐在船內的是兩位 SCO 的決策人員,我想他們大概會忘記自己的船快要沉了,只會顧著威脅對方:你如果不給錢,我就把水舀進你的船艙 :-)
對於別人與我不同的選擇,兩種文化分別又鼓勵什麼樣的想法呢?版權專屬軟體的使用者經常問:"你不能開我的 .doc 檔?你為什麼不升級?""你不能看我的網頁?大家都用 ie,你為什麼故意要和別人不一樣?"自由軟體的社群面對 gnome 與 kde 的 "戰爭",卻是用包容二者的 freedesktop 計劃來解決。 一個鼓勵的是「現在流行什麼」;另一個鼓勵的則是「尊重少數/接納多元/拒絕盲從」。
再看看目前參與推廣的個人當中,有不少非以技術著眼的宗教/社會服務人員。自由軟體文化,對於參與者的價值觀,或許真有很多潛移默化的效果;又或者顛倒過來說,它真能吸引較多正面的行為。也許有一天,我們的政府終於會發現,最應該出來大力推廣自由軟體的,不是國科會或經濟部,而是關心社會善良風氣的內政部社會司與教育部社教司。
(作者為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http://www.cyut.edu.tw/~ck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