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以為「四海一家」泛指的是人與人之間而已,其實這樣的意象,擴而大之、推而廣之,包括其他生命,以及各種事物之間,都同樣符合「四海一家」的道理。通常我們從血脈的推演可以了解,人類社會是非常密切而相互依存的關係,但這只是透過理性的探討而知道;具體的感受則是在交通發達與通訊網路完整開放之後,人們因為頻繁、無限制的互動,以及十倍速以上的因果發展關係,才深刻體會這種「地球村」般的感覺。
其實不只是有色相的東西息息相關,無表色的名相也是環環相扣的一合相,只是我們缺乏把它做系統化的整理與分類,所以誤以為它們是分散式的個別呈現或獨立事件。什麼是無表色的東西呢?一篇文章、一則新聞、一個電腦程式,乃至於種種虛擬化的內容介面,都是一種無表色的存在。具體的來說,文章呈現在紙張或呈現在顯示器等色相上,它並不能以紙張或顯示器來分類,而必須以文章本身的知識內容來分類。經過知識分類之後的無表色,我們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原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與連結。
近年來網際網路風行之後,特別是多媒體化的內容,也都很容易的做複製與傳播。所以,現代的社會並不缺乏「資訊」這種東西,但是要如何把它變成知識性的結構?就需要有相當的知識介面與平台之建設,技術上的應用也許不太困難,但是觀念的整合與管理作業上的功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不過身處這個時代,大部分事物都將以虛擬化的知識來作用、流通與保存,因此不管困難與否,我們都要積極的來面對它、處理它。
這裡有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筆者很願意提出來與大家分享。也就是再將這些虛擬化的知識予以「物件化」,這樣就能夠拿來做具體的應用與處理,例如把它分成文章物件、新聞物件或軟體物件等等。當然,物件化後的資訊本身,只具有「知」的成分,必須再加上「識」的屬性,才能與其它物件相關、連結與溝通。而所謂知識知識者,重點還是在「識」的貫通,並賦予該物件活活潑潑的生命。至於誰能夠給予物件識的屬性呢?當然就是所謂「有識之士」吧!
不過,識本身並不容易表達或理解,主要是觀念不同、角度不同,乃至於業力不同,所呈現的識就不一樣,所以識基本上是分別的意思,但在深層的內在部份則具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在十二因緣*的觀察裡,可以讓我們對識有更進一步的體悟,也就是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所以,知可以說是中性且法爾如是的本體,識則是產生種種名相與系統的作用。
因此綜合來解說知識,其實有不同的層次,能夠「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者,這是極少數的高級知識分子。一般來說,具有專業性的技術與見解,且在本份上能夠知所進退與敬業樂群者,已經是自成系統,相當難得了。但不管在哪一個層次上,能夠為其物件賦予屬性,自然會發現該層次在知識上或無表色上的一合相。
總而言之,從事物的虛擬知識化,到知識的物件具體化,其中的虛虛實實,對大部分人來說,既縹緲又切身。然而經云:「所謂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我等當信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
* 十二因緣為佛學名詞,即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
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