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電視廣告中,頻頻出現兩大Pizza商的對壘廣告,除了強調熱騰騰的外送服務外,一家先打出「買一送一免用卡」,另一家馬上大方跟進,更打出「買一送三」的優惠策略,大有捨命賠君子的意味。當然,站在賣方的立場,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但是否能因此而薄利多銷呢?另外,雖然兩方殺價看似便宜了消費者,但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賣方要惟持獲利,自然只得在原料的成本上動手腳,能夠應付過去就算了。
Pizza業者的另一個做法,就是從生產流程上去改變,以機械自動化的方式來取代人力,用最少的管理成本來達成最大的產能。這無疑是可行的,也是最可能的選擇,但如此一來,Pizza店還算是餐飲業嗎?這和在7/11買盒便當再微波加熱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這種打破頭的殺價競爭,在台灣的電子業界早已司空見慣,而且是舉世聞名。台灣的電子業在全球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就是扮演著「量產」的關鍵角色;往往當我們能掌握某項新技術時,就是這項技術低價量產、普及全球的時候了。台灣也因此奪得不少的全球市佔率第一:主機板、晶片組等等,以及圍繞著PC的各種週邊設備。
在這個驕傲的背後,看到的是設計、代工廠內的工程師們,不眠不休的趕工,拼了老命也要達成老闆搶單的任務。除了產品開發外,工程師們還有更大的壓力,就來自於眼前高高一疊,或網路中永遠學不完的新規格、新技術。台灣的奇蹟,真要感謝這群不斷追逐的設計尖兵。
但這樣的追逐,確實太過磨人。因為老闆的要求在於「快」、「還要更快」,產品的品質不重要,功能也不用太強,「堪用」就好,最重要的是能趕快賣到市場、搶得先機,因為大家都知道,晚了一步又要開始削價撕殺了。這似乎已成為一個跳不出的循環,猶如台灣產業的宿命,更是苦情工程師的夢饜。
即使面對後頭的追兵,如大陸,台灣的這套設計代工模式早已修練成精,別人想要取代殊為不易,但這種辛酸著實讓人不忍,難道沒有解套的方式嗎?
或許沒有那麼難,只要換個角度看看。工作的辛苦往往因為它是「工作」,和有情有淚的「生活」是截然兩分的,所以有種被強迫分割的難受。即使在技術的追逐上,能有滿足新知的快感,但一離開工作,有的人可能像患了失憶症,和工作相關的事都不想記得;放不下的就更慘了,怎麼也回不過平凡的世界。
如果這兩件事能成為一件事,問題的出路上可能就看到一道曙光。也就是說我的產品設計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不是出賣勞力、腦力換取薪資,而是直接用得上的,可能只是一點小心思,卻可以帶來大便利;而我的生活呢,就是工作靈感的無上泉源,在音樂聆聽、親友問候、旅遊見識當中,都能引發取之不竭的創意。
這並非想像,在歐、美的工程師們,多的是生活的藝術家,產品開發對他們來說,是猶如畫作般的創作,讓他們能夠樂在其中,更懂得與家居生活取得平衡。他們很清楚,技術的發明正在於能帶來更高的生活品質,而非反而受困其中。這種態度所創造的價值有目共睹,只是,我們會選擇怎麼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