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信閱讀曾經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從不同的字體、從塗改修正中,往往能體會到不同朋友的個性與心情,好像他就在你的面前手舞足蹈一般,進而有字裏行間外的深一層感受。但自從電腦躍居桌面主位後,紙筆還在,但已退居桌角,成為不起眼的小工具了。
今日,電腦的樣貌不斷變化,愈瘦、愈小,能折疊、可翻轉;走進電腦賣場,總是讓人眼花瞭亂、不知所從。但要將錢從口袋中掏出,卻有一番掙扎,明知擁有一台這玩意好處多多:可以處理文書、可以上網,也可以看VCD、玩Game,更重要的是,當自己拿出最新、最炫的款式時,將可以吸引眾人的目光,聽到那一聲:「哇!我也想要!」的驚歎,不亦快哉,可是,心裏還是很掙扎。
其實在心動的同時,理性也在滾滾翻騰──究竟花個數萬元來買台年終大特價、號稱目前最輕薄的Notebook,是不是真的值得呢?它再怎麼輕薄,也比不上隨身一本十六開筆記本加一枝筆來得沒有壓力,兩者的價錢更是上天下地的差異。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當個白老鼠吧。電腦史不斷在證明,撐得愈久,買得愈聰明;明天的價格會更低,但功能卻會更新穎。因此Notebook的價格雖降,很多人還是下不了手,為的是不想被一台提升性不大的Notebook給綁住,寧願買台PC回家自己拆拆裝裝,隨時還可以趕上功能的潮流。
那麼一台完全讓人滿意的筆記型電腦應該是何模樣呢?要做到真正的輕薄,最好能像一張白紙一樣,甚至還能捲起來或多層折疊;要能更有彈性的組裝,想怎麼更換零件都可以;還要能隨時電力飽飽,而不是一具動不動就斷電的廢鐵。對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拜託別讓我們開機時等到白頭。
在達到這些人們心中普遍的渴望之前,PC、Notebook或PDA都只是暫時的模樣罷了。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這是好事,因為當人們的需要尚未滿足,商機仍是無窮。但在產品設計上應從CPU效能、DRAM記憶體大小、匯流排速度等較為完備的技術上,轉移到其他革命性的關鍵,例如電子紙的發展、更輕的材料、快速開關機或不關機的系統環境,以及無線充電環境──目前許多科學家正在進行一項太陽能衛星(Solar Power Satellite;SPS)計畫,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各種電子設備都能透過衛星來補足電力,也就是微波可以到的地方,就不再有斷電之虞。
這些技術大多離落實的階段還很遠,但是可以預見的。回顧前一代的印刷術,何嘗不是歷經了好幾個世紀才發展到今日的情況,也仍有前進的空間。值得思考的是,隨印刷術而來的書本報刊,形塑了相對普遍的獨立思考人格,進而推動了民主思潮與科技革命,那這一波的數位化技術的演進,是否也將為人類思維帶來一番新的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