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的窄門大開之後,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普遍增高,今年的大學考試錄取率就高達80%,現在可以說只要想唸書,不怕沒學校可以唸。然而由於工作機會與高薪高成就的社會競爭壓力,結果人們還是紛紛往上爬,因為唸完大學的人太多太普遍,為了高人一等只有再考研究所,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才有更好的機會,這一點可以從各大廠商充斥著碩博士學歷者可以證明,人心如此,環境如此,也是莫可奈何的一件事。
這些唸了大約二十年書的學子們,由於是被環境逼著不得不唸下去,一旦離開學校進入工作崗位,就好像忽然脫疆的野馬一樣,不要說對於工作不相關的科目不會去碰觸,即使工作所需的知識,也只是能應付就可以,並不求全盤的通達了解。我們可以發現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唸法律者考上律師後,便不再探究法律了,因為現實是律師的人際關係比學識更有用;唸電子者當上工程師後,便不再探究觀念原理了,因為現實是技術層次比學問境界更加重要。
其實這種學習態度是可議的,這樣的教育體制更是可悲的,如果學習不是為了自我的實現與完成,那就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了;如果教育不是為了人格的陶冶與歷練,那就不能「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了。那些為了求取好的工作而讀書者還算好一點的呢,據聞還有更多等而下之者,明知唸文理科不好找工作,自己也志不在此,為了混個學歷或貪圖輕鬆過關,就不去想這麼多,先玩幾年再說了。
事實上,等他畢業二十出頭到社會上工作,才剛是學習與認知的開始,如果一般企業只是想利用其體力與腦力,那麼就如同商業買賣一樣,只要「銀貨兩訖」便算各盡了責任義務,這是什麼跟什麼呀?不僅沒有意義與價值,也不會有什麼樂趣與成長的空間。所以,企業應該重新扮演教育者的角色,特別是在人格的鍛鍊提升方面,這對社會新鮮人是非常受用的科目。古時候,進入各行各業都會有一種師徒的學習過程,且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品格的砥礪陶冶與職業精神的教育,所以一旦養成,便能在各方面獨立運作,也能學到真正的技術精髓。這樣的師徒或上司部屬關係,才是忠誠可靠的互助力量,也是終身可信賴的學習目標。
如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脆弱,表面上的熱絡只是人際相處的一種技術,職業上的倫理只是一種契約上的買賣,在內心裡每個人則都很冷漠且互相防備著,私底下則是更加的空虛無聊。所以,我們都應該積極建立起全民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目標,讓隨處隨地都充滿教育與學習的熱誠,學校、公家機關如此,企業也理應如此,才會是一股強大的創業革新力量。當我們都在談企業改造與產業升級之時,或許這才是確實有效的根本之道,聖嚴法師說:「有教育才會有未來」真是不錯,企業為了明天的經濟榮景,教育人才的本懷、學習型的組織,都應該趕快提出辦理,否則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