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去年電子、半導體產業歷經不景氣的影響,IC設計業在整體評估上仍然一枝獨秀。在國際化與登陸競爭壓力下,許多在大陸已有佈點成果的本土廠商如凌陽、威盛等仍然選擇將IC設計及研發重心留在台灣,以便追上波動頻繁的市場;一些外商如ARM(安謀國際)、MIPS(美普思)等上游的IP 供應商與Cadence(益華電腦)、Synopsys(新思科技)等國際級的EDA大廠也因為看好台灣IC設計及應用能力,大舉佈局。
另一方面,根據工研院今年三月間所公佈的分析,設計產業佔全球半導體產值比重卻仍持續上揚至10%,其中台灣設計產業卻因以資訊應用IC為主力,又在少數高成長公司的帶動下,產值仍成長5.9%。由於設計產業追求的是獨創和智慧資本(或稱『知識經濟』)取向,外界認為去年的成長只是暫受壓抑,今年的發展空間會更大。
因為必須面對市場變化多端的需求,使IC設計業中的各環節如Design House、Design Service、IP供應商及EDA廠商等產生更緊密的關係。本文將從Design House的相關廠商進行探討,蒐羅該產業中的人才、技術進程、經營模式等面向,針對上、中、下游的互動關係與觀察,檢視現今所面臨到的種種問題並進行追蹤與趨勢剖析,從中找出Design House的源泉活水。
Design House經營模式
產業結構小並且廣泛
由於設計講究獨創和智慧資本,產品需求著重差異性,台灣的Design House逾百家,領域跨及PC及其週邊產品、消費性電子、通訊等,相當廣泛,其中又以小規模IC設計業者為多,可以擁有高產業靈活度,但是也相對的潛伏著市場腹地較小,在經營上面臨內需不夠的隱憂。
「IC設計業者若要達到有效的全球化經營,必須從研發 IP、縮短上市時程、長遠規劃及獲得規格主導權等方向進行。」ARM總經理呂鴻祥表示,在這些要件之中,IP供應商最大的功效就是替IC設計業者減少研發時間、用更精良的IP Core提高產品層次。他同時認為,在面臨全球化的過程中,將會以規格主導權為台灣廠商最難達成的面向,原因在於國內大規模的Design House不多,這種現象甚至影響銷售效果,成為一大門檻。
對於國內具規模的IC設計業並不多的看法,MIPS總經理盧功勳分析:「國內IC設計目前還是習慣搶短線,雖然商業反應快、降低成本的效率高,但是對研發與人才培育上不願多做投資,導致目前IC設計業者普遍有資本額太小、人員太少,無法接下長期性的大生意等現象。」
「在150家Design House的競爭下,好的Design House將會出現。」創意電子市場行銷協理張華武預期,「國內的IP供應商還在起步趨勢,但絕對會是良性競爭。」
雖然往大規模發展是必然趨勢,但是Design House廠商卻因為階段性發展任務不同,持有另一種看法。「小公司必須要有獨到之處,才能發展。」驊訊電子總經理鄭期成回應MIPS盧功勳的說法:「小型的IC設計公司經營型態不能說是搶短線,而是因為在發韌期產業還未到達足量及成熟的規模。」他認為,這樣的型態是有自知之明,因為羽翼未豐的階段必須以「分一杯羹」的姿態經營,而不是以崢嶸殺伐做為生存之道,然後才能蓄勢成長。
至於ARM呂鴻祥所提出的跨國性策略聯盟型態,鄭期成則認為這種方法可以替小型的IC設計公司找出有力後盾的方法,但是應以雙贏的局面為先決條件,需要長遠考量,除了培養出團隊默契之外,應以共存利益為出發點。鄭期成說:「驊訊對於有夥伴關係的廠商較為寬厚,但是體系外的企業則會成為砍價、比價的對象。」
設計族群共同成長
「較具規模的IC設計公司,有相當大的主導性,與許多小公司不同。」由於資金小,只能專司大公司不願做的案子,或者是較短期規劃的事業,雖然小公司運作速度、腳步很快,並且仍然有其商業利基,但是在品牌建立上比大公司辛苦,ARM呂鴻祥建議小公司以整合合作成為大公司的方式,接手大案子、集中火力,才能成為國際級公司。他強調,Design House要與系統廠商結合,才能達到在開發過程中找到客戶的市場利基。
隨著全球設計產業進程,許多產業都有大者恆大的趨勢,Synopsys總經理葉瑞城認為,透過擴張與整合,除了可使產業補足研發與行銷層面精而不廣的問題外,還能使產業從系統的角度發展,他以威盛電子與聯發科技的為例,兩者皆因自身的基礎建置完善,才能使PC晶片組與DVD、CD-RW晶片組成功推廣,這兩間公司亦與國外大廠進行策略聯盟或併購,但是決策系統仍留於台灣。
「策略聯盟必定要做,但是其效果與併購不完全相同。」智原科技副總經理林志明表示,各式合併的消息皆有,成敗也在所多聞,因此企業需要更加謹慎。他認為,經驗是做出來的,智原會以策略聯盟的方式和國際性大廠進行IP交流。
「剛起步的Design House要以活下來為目標」,旺玖科技總經理張景棠指出,小型Design House的優勢在於股本小、機會多,只要有好的團隊和資金就可以達到「強勢專利」的願景。他認為,與國際級大廠策略聯盟除了可以使研發架構獲得整合之外,對於軟/硬體的搭配和尋找有力的應用面等方向上較能掌握,旺玖並不排斥與其他廠商進行策略聯盟。
張景棠也指出,Design House發展的確需要整體考量,不適合打散彈,但是在發展初期,小公司應該多方嚐試後再抓住自己專精的領域發展,從中培養自我優勢,惟政府推動政策時應加以協助,降低IP執照費與使用費上的負擔。以旺玖為例,剛開始以Smart I/O、機電整合為發展重心,後來才經由長期的佈局與發展走到USB的設計。
成本負擔
「核心技術是公司發展的本錢,但是IP供應商的權利金相當昂貴。」張景棠表示,旺玖也是發展至足夠的規模,才能進行較精密的佈局,除了IP之外,投片的問題也很大。他指出,以製程與價格對照:0.35微米的投片成本需要250萬、0.25微米則需要450萬的價格,而0.18微米則需要1000萬的資金,才能進行投片,遑論產品的行銷預算。
「景氣不好,小型Design House會比較多。」創意電子市場行銷協理張華武說明,光是ASSP(Application Specific Standard Product)與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C)這兩種不同的業務模式(圖一),就足以建構出不同的需求。他指出,在發展上ASIC較新,設計業者中的Fabless與IDM廠商則依自身需求進行發展。他並且說明,「Design House廠商將來在NRE(設計委託費、器材折舊)方面將會更加精簡,轉而由Design Service廠商進行。」經由這樣的趨勢演變,未來IC設計公司則會在市場行銷上進行佈局,「我們希望能成為所有夥伴可以停靠的航空母艦。」鄭期成認為,驊訊期望能以技術代理的方式,結合上下游廠商,共生共榮。
另類IP──人才
智原董事長蔡明介曾經表示,設計本身的價值即在於「讓每單位重量有更高的價值」,他並且認為IC設計業也是廣義設計概念中的一種,由於市場需求趨於高差異化、富獨創性的狀態,使得工業設計人才更加難以掌握,日前台積電離職員工洩露重要商業機密,經媒體報導披露後更加凸顯人才的重要性。故筆者在此特地將人才問題應可視為IP的一種,以下將探究各公司所需要的人力與掌握策略。
求賢若渴
「台灣產業一直都沒有針對中下層的員工進行訓練,使他們在轉型上面臨很大的問題。」旺玖張景棠說,高科技產業人才更需要新陳代謝,不斷地學習新知,但在這方面由於教育不夠,導致業者對人才的需求雖然大,但是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對象。
「有好的工具、高挑戰性的市場環境,但是不懂應用方法、不知道使用是否合宜,反而是一種糟蹋。」葉瑞城表示,像Synopsys這樣的EDA廠商,特別需要訓練設計人才對工具的應用能力,只懂得一種研發工具的工程師,在創造、驗證及銷售上非常容易產生盲點。
葉瑞城表示,透過建教合作或培訓、競賽等方式,設計人才在學期間對Synopsys的工具其實已經有些接觸和應用的經驗,但是工具會隨製程轉變而做出改良,因此工程師們為求競爭力,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實戰經驗和挑戰各種不同的設計方法。
除此之外,人才提升有時要在國際間尋找資源,語言能力就成為一個很大的考量點。「其實台灣的專業人才在語言方面已有相當資質了,」ARM呂鴻祥強調,與大陸、日本的企業相較,台灣的互動性在亞洲相當高,雖然還是有自身文化的問題,所以與歐美有些許的差異,但是在提供翻譯商業資料需求上已非絕對必須,就非英語系國家而言已可以得到更直效的溝通。
除了外語能力之外,更因為IC設計業對IP非常講究,在長期投資、開發IP和IP Reuse等關鍵問題上均有相當高的要求,張華武以他在創意的經驗剖析,認為目前市場上最大的人才需求在專精之外,還要能博通。「科技產業中,要找到能夠瞭解市場、技術及法律常識的人不多,而這也是目前企業界努力培養和尋找的。」
留住菁英
由於IC設計業正值大公司積極擴張、小公司努力徵才的情勢,教育訓練人才供不應求,使市場挖角風氣盛行,除了要吸引人才之外,還必須有具體的策略凝聚向心力,一來可以使組織穩定發展,二來也能防止商業機密遺失。
「公司經營,應以人才為重,不能只求瞬間的股票財富。」鄭期成透露,驊訊的FAE從過去10人到現在30人,全部都由他親自說服。「員工要放在正確的位置,」他認為,在上位者想要妥善管理人才,必須從三方面著手:瞭解工程師的興趣、給予優厚的待遇和照顧以及從訓練中培養出共同默契。
「注意每個小環節,動之以情。」鄭期成認為,小公司對員工較能夠面面俱到,在忠誠度及信任、責任等面向上比較沒有問題,也比較能夠關懷每個員工。「但是不能當爛好人,賞罰應該分明。」他強調,台灣IC設計產業就是以團隊經營取勝,與國外3~5人就能發展出強勢技術的模式不同。他指出,「一個有為的管理者,應該具備魅力、衝勁、管理三項基本能力,加上良好的制度和創意,才是真正收買人心的方法。」
結語
Design House百家爭鳴,經營與管理策略各有各的辦法,而諸多模式亦為這個新興的市場帶來活力,但是這些模式並非絕對適合所有業者,仍然需要視當時的市場環境、企業體質進行調整,才可以達到良好的運作效益。
雖然企業極力解決人才的問題,但是仍有許多瓶頸尚待解決,這些阻力亦是Design House的動力之一,下期我們將繼續探討符合時宜的人才該如何培育問題、Design House在技術發展、相關產業為了競爭或與之同步向上提升等因素做何應變、以及大陸市場的開發是否對IC設計產業所造成的影響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