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的應用
根據In-Stat的估計,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市場將以34.2%的年複合成長率,從1999年44億美金的規模,成長至2004年的190億。而目前DSP產品已廣泛應用於通訊、電腦及數位資料運算、消費性產品、影音傳輸、工業性產品等方面,且以通訊類產品為最大宗,但DSP在消費性產品中的應用,如MP3、Smart Cards、DVD Player、數位相機等,將是未來成長最快的領域。
到2004年,All World wide Volume Shipments超過或接近一億個單位的應用包括:通訊領域的數位無線設備、Wireless Pagers、PC數據機;Computer & EDP領域的硬式磁碟機、Combined DVD & CD-RW、辦公室設備;傳輸領域的Audio、Control & Instrumentation、安全氣囊、煞車器、防震系統;消費產品領域的Smart Cards、Video Game周邊產品、Digital Camcoders、Phones(Cordless)、Appliances & Personal Care;以及工業用途的Motor Controls。
DSP的特性
一般而言,DSP與微處理器的功能都是用於「運算」與「控制」,其中DSP的特色在於強大的運算能力,特別是數位訊號處理的運算,因此DSP在指令集與架構上,有下列幾點與一般微處理器不同的特點:
(1)高速乘法-累加器(Multiply-accumulator,簡稱MAC);
(2)多重內部計憶體存取匯流排(Multiple Internal Memory Access Bus);
(3)特殊定址(Specialized Addressing);
(4)內建週邊介面(Build-in Peripheral Interface);
隨著演算法(Algorithm)日益複雜,客戶對於品質與抗錯性(Robust)的要求越來越高,DSP要有足夠的運算能力才能完整且即時(Real-time)的完成運算法。舉例而言,MP3 Decoder的運算量約需24 MIPS的運算能力,但若是要求較高的音樂品質、使用較高階的濾波器,或者是用軟體的方式增加有效的精準度(Accuracy),此時要以較高速的DSP才能完成。
將來若要支援更複雜的標準,如Dolby的ACC及Microsoft的WMA時,DSP運算能力的要求會更高。又如某些DSP軟體開發者,為了節省處理運算精準度的麻煩,採用成本較高的浮點運算(Floating Point)DSP。若是以單價較低的高速定點運算(Fixed Point)DSP來處理,以其運算能力以事先處理進位問題,即可大幅降低整體成本。
然而想增加DSP Core在速度上的表現,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增加Gate Count就能解決問題;尤其是DSP Core中佔最多的記憶體(Memory),若是以雙埠(Dual Port)的SRAM取代單埠(Single Port)的SRAM,效能將大幅提升,但成本的增加也十分驚人。為提高成本效益比,架構工程師(Architect Engineer)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前已有許多加快DSP運算速度且兼顧成本效益的方法,在考慮程式碼相容(Code Backward Compatible)的前提之下,一般則會採用「管線式設計」(Pipelined Design)及「重新安排記憶體匯流排」(Reorganized Memory Bus)的方法。
Embedded DSP的挑戰
目前市面上已可購得國際大廠所推出的全系列DSP標準品,為何Embedded DSP的整合晶片仍是日趨熱門的潮流呢?除了系統廠商希望以ASIC達到產品差異化的目的之外,可攜式產品及許多通訊設備對於省電、成本與體積的特殊需求,亦使Embedded DSP的系統單晶片大受歡迎。然而,要完成Embedded DSP的IC設計,仍需培養及具備以下能力:
◆完整的IP開發能力及獲得授權的能力
在一個內含微處理器的系統單晶片(SOC)中,DSP Core固然是理所當然的主角,扮演配角的其他功能組塊(Functional Block),例如Memory或PLL(Phase-Locked Loop)等亦十分重要,任何一個環節較弱,整體的效能便大打折扣。但是DSP、Memory、PLL的設計需要的Know-how並不相同,許多小型的IC設計公司或系統公司,無法在一定的時限內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其他IP,此時便需要專業ASIC設計服務公司的協助,以取得Third Party的IP授權,並將這些IP順利整合到Embedded DSP的晶片中。
◆強大的Embedded系統軟體開發平台
將DSP及其他IP整合成系統單晶片之後,研發人員在驗證產品時必然會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我的Firmware出了問題,如何找出問題在哪裡?」早期許多研發經理很單純的認為:「既然已經用單顆的DSP及FPGA驗證過它的Function,整合起來怎麼會有問題呢?」
其實問題遠比想像中複雜。因為DSP被嵌入之後,DSP macro已經沒有足夠的Pin腳,可以拉Debug Pin出來監測DSP硬體內部Memory、Register及設定軟體執行等斷點;此時Firmware出了問題時,很難確認問題所在。一個完整的DSP IP需要包括Debugging Port可供系統驗證,以及對應的Debugger軟體供監控DSP的狀態。
一個Embedded DSP的系統單晶片在內部工程測試,或是交由客戶調整時,都需要監視DSP目前執行程式的狀況。此時只要透過該DSP內建的ICE Port,透過ICE轉接器,經由Debugger軟體監控嵌入之DSP。如果DSP IP Provider沒有提供這些Debugger的軟體與工具,軟體的開發會變得極為曠日費時。
◆IC整合經驗及Know-how
所謂SoC(系統單晶片),即是在單一的die中放入數百萬電晶體。在這樣大規模的IC設計中,要有足夠的IC後段整合能力及設計經驗,才能有足夠的信心可以估算正確的時序(Timing),如Layout Partition、Clock Tree Place、Wire Loading Estimation、Post Simulation等,都比以往十幾萬電晶體的設計複雜許多。如果事先沒有估算好,有時便要犧牲一些設計上的特性,例如把同步(Synchronized)設計改成非同步(Asynchronized)設計等。
要解決這種問題,多半是要靠IC設計工程師的經驗了。如果是技術層次較高的ASIC整合公司,如國內的智原科技等廠商,除了自行開發Cell Library之外,還有許多根據幫客戶整合IC的經驗所自行開發的工具(Tool),都能準確估計到百萬級邏輯閘IC的寄生效應(Parasitic Effect),在整合超大型IC時,信心度便可大為提高。
未來DSP產品的市場趨勢
藉由增加DSP的處理功能,可攜式產品系統設計者已能完成過去需要微處理器才能處理的功能,這使得系統產品消耗的功率、成本,及電路板所佔的空間得以進一步降低。儘管某些不可程式化的方式可以提供較省電的方案,但許多廠商仍傾向於使用可程式化的DSP,其主要原因是,手機及其他通訊裝置的標準仍在制定及發展中,可程式化的DSP可讓設計者能夠建立符合目前標準的系統產品、加速上市時間,而後僅需上載改變標準所需要的新軟體即可升級或擴充功能;DSP也容許設計者在建立核心設計後,再根據原有設計來擴充或縮減,以提供不同款式的產品,達到產品差異化的目的。
在通訊產品方面,DSP在手機中的應用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然而如果無線通訊產品在中頻調變與解調變也能用DSP來做的話,可以有更多的功能變化。例如以DSP做GPS Receiver的中頻,如果此時DSP的運算能力夠強,也可以拿來做Bluetooth的中頻使用,以軟體即可達成Bluetooth的功能,完全不需要硬體成本!
除此之外,一般常見的MP3 Player通常只能解MP3而已,如果能再以Embedded DSP提供更多樣化的軟體,如AC3、WMA,產品就能有更多的功能差異化,不會淪入慘烈的價格戰。甚至已有廠商嘗試在MP3 Player中加入語音辨識軟體,做成聲控MP3,或利用DSP強大的運算功能,加入聲紋辨識功能的軟體,做成小型測謊機、算命機、分析心情的有趣玩具等。由此可見,Embedded DSP的應用非常廣泛,充滿想像空間。
結 語
DSP已由二、三十年前的軍事應用,快速走入消費性產品及通訊產品中。隨著客戶對產品Feature及產品差異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高速DSP的需求也迅速成長。在SoC時代,IC設計業的分工日趨細密,要完成一個高效能的Embedded DSP SoC產品,除了市場規畫人員對產品的定義之外,還需有專業的DSP架構工程師、硬體工程師及軟體開發人員等。在此同時,開發一個高速、低成本且易於嵌入、整合的DSP Core,尚需能配合完備與踏實的ASIC Design Flow才能完成。
以國內而言,智原科技在今年四月份首度舉辦的Draco DSP IP產品發表會,吸引了來自四十多家國內IC設計公司及系統廠商、上百位研發主管與工程師參與,其熱烈的程度,足可顯見DSP IP在國內受歡迎的程度。相信在國內業者陸續推出自行研發的高速、低耗電DSP IP,並搭配優秀的ASIC整合工程師及Design Flow,國內DSP IC產業必能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