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相機(DSC,Digital Still Camera)走入消費性市場,原有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當時不少業界人士均認為,數位相機只有依附在PC平台上才能生存,並因此侷限在PC用戶群中。事實上,在過去數年的發展上,數位相機已經走入多元化的型態,每個主要業者也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產品風格;並以各種不同的差異化來建立其產品的區隔,同時刺激新市場的需求。由此看來,未來的數位相機市場,預期每年的平均成長率應該都會在50%以上(表一)。
在大部分的資訊產品當中,輸出和儲存裝置一向扮演著較為吃重的角色,如印表機、監視器、HDD和CD/DVD-ROM等。這些產品的技術開發一直都在進行著,其市場規模亦相當龐大;相對之下,如鍵盤、滑鼠之類的輸出裝置,縱使有極大的市場,卻沒有發展的附加價值,也沒有特別的技術進展。
90年代以來,業界不斷思索能提升輸出裝置應用的機會,掃描器為當中的一種。可惜的是,在台灣業者大舉進入該市場之後,卻逐漸成為另一個類似滑鼠的發展窘境。數位相機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並未步入如掃描器般的後塵;畢竟數位相機的技術障礙要比掃描器大得多了。再加上其最具關鍵性的零組件,影像感測器CCD,被完全掌控在日本廠商的手裡;而掃描器所使用之線性CCD亦在日商的控制之下,唯產品層次相差過大,不宜相提並論。
數位相機的出貨量,以北美市場為最大宗,約佔了44%左右。其主要的產品需求型態以PC為基礎,200萬畫素以下的入門機種為其主流。在北美市場佔有率高居第一的SONY,其主打的機種為Mavica,分別以FDD和CD-R為記錄媒體,即以PC用戶的使用便利性為其最大的考量。日本和歐洲的佔有率則相去不遠,各為24%和21%。
前者的機種設計偏向消費性質,以取代使用底片的傻瓜相機為取向,如Canon的「IXY Digital」系列,其屢獲全日本之銷售排行榜冠軍,即是以能和小型傻瓜相機同樣大小的輕薄化取勝。歐洲的佔有率雖然是三大區域之末,但其未來的成長率卻可能最高,大致上應該會以入門機種為主;但在德、法兩地,高級機種則比較受到歡迎。和日本相較起來,歐美兩地有較為顯著的產品兩極化傾向。
創造新功能 提升附加價值
過去數位相機屢被質疑之處,乃是在於其解析杜和列印後的畫質上。以此和使用底片之傳統相機相比較,實際上數位相機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令人可以接受的性能表現。其與PC、PDA等應用相互結合所創造的特色,也早已覆蓋此一隱憂。再者,性能價格比不斷地提升,亦是市場接受度相對大幅提高的主因,此時已毋須再以封閉的狹隘眼光來看待數位相機的未來發展。
目前業者除了在相機本身持續進行開發之外,也積極地建立更好的使用環境,藉以取得更多的消費者的青睞。如OMROM即推出數位相機專用自動印刷設備,可對應所有機種的紀錄媒體、記錄方式,當作電器行和照相館、沖洗店的營業用品;從2000年底開始在日本地區發售,估計3年內將販賣1萬台,成為專為數位相機印刷服務而開發的象徵性產品。
在畫素方面,以100~200高畫素為市場主力,主要是來自於入門機種需求的推動,未來將持續往更高畫素的機種滲透。日本是較為獨特的區域市場,由於其本身已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Dataquest估計1999年日本製造商囊括了全球79%的產值,遂能夠開發出針對日本市場當地多變性和多樣化屬性的產品。日本市場最能接受高畫素的產品,在2000年時,300萬畫素的需求甚大,主因在於其產品上市之後,200萬畫素並未因此而明顯降低其零售價格,遂突顯出更好的性能價格化。
多樣化差異性 著墨空間大
除了畫素外,外型和功能也是創造差異化的重點。Canon的「IXY Digital」和富士的「Fine Pix 40i」系列,強調輕薄和便於攜帶,尺寸大小和口袋相近,藉此打入對數位相機興趣一向興趣缺缺的女性族群。此外,可連續變焦的鏡頭、MP3的支援、可長時間的連續攝影、錄音功能的附加和可支援動態影像的拍攝都是差異化可著墨的地方。尤其是在動態影像面,業界正在研究擴充機能的增加,使數位相機在和網路結合之後,可達到此一目的。
記錄媒體亦是重要的關鍵周邊零組件,在1999年以使用SmartMedia為最多,但仍有不少機種強調大容量紀錄,不得不沿用Compact Flash卡。自2000年起,日本業界掀起更小尺寸的記憶卡主導權爭奪戰,即為眾所皆知的Memory Stick和SD。目前為止,只有SONY的數位相機支援Memory Stick,Olympus和富士此兩大製造商傾向持續支援Smart Media,主要是著眼於Samrt Media的容量擴充性還是大於SD或Memory Stick,在應用上較為游刃有餘。除了容量大小之外,讀寫速度的快慢也是一大指標,以Lexar Media開發出的8倍速控制器最受矚目。此技術未來將會應用在Compact Flash和Memory Stick上。
CCD邁入500萬畫素
CCD感測器則是決定機種等級和價位的最基本因素,主要供應商來自SONY、松下和Sharp,其在CCD開發的近程常會左右系統產品的發展。SONY在百萬畫素以上的CCD佔有率高達63%以上,故常能憑藉較好的競爭優勢,持續向更高畫素CCD挑戰。雖然在1999年業界已經推出高畫素(超過200萬)無用論,強化既有的CCD之畫質方為上策,但SONY仍不斷地挑戰更高畫素,以鞏固其領導地位。
在2000年底,SONY即公布了2/3吋;507畫素的CCD已經完成開發。該CCD的開發仍有若干的意義:
◆ 在PC鑑識器和印表機解析度提高的當頭,CCD仍必須比照其角度向上開發
◆ 真正能和底片是傳統相機的解析度相抗衡
◆ 在Y Media Corp完成317高畫素CMOS感測器的開發並在台積電投產之後,CCD業界不能因此視而不顧,需維持續領先的腳步。
不過在Sony完成此宣布後,2000年元月中旬聯電公布運用0.18μm製程,完成Rockwell的500高畫素CMOS感測器的製造。
Sony預定在2001年3月開始量產。該CCD除了是有較高的畫素之外,最大的突破是具備10種輸出模式,可以支援數位相機多種的應用方式。Sony上一代的324高畫素CCD,只具有一般攝影用模式和液晶監視器構圖確認之時,使用4倍速模式等兩種而已。Sony強調該CCD是在消費數位相機用之同尺寸CCD中,最大可容許的畫素數。
Sharp則和Kodak共同在數位相機上合作,開發100高畫素,200美元的機種,並在2000年內投入美國市場。由於CCD製造商可藉由CCD控制數位相機製造商,影響其開發進度;也可能使相機業者為了匹配特定的CCD規格而被迫更改系統,遂使部份相機業索性獨自開發。此舉雖可能增加開發成本,卻可擺脫依賴性。
富士和Canon便合作開發CCD,前者所研發的CCD,在畫素間狹小的間隔間擴大受光面積,使解析度為實際畫素的2倍。將使用在該公司高階的相機上,中階以下則向Sony採購。Olympus大部分的CCD源自Sony,除了本身亦投入研發外,部分則來自非Sony的製造商。Kodak的CCD由松下和Sharp提供,專業用的510和1600高畫素CCD則自行開發。
台灣業界可朝建立獨自的產品區隔努力
數位相機市場經過多年的市場競爭,非常明顯地,除了Sony之外的家電製造商均敵不過傳統光學製造商的挑戰。2000年前六大業者的佔有率高達76%,除了Sony之外,Olympus、富士、Kodak、Canon和Nikon都是不折不扣的光學廠商(表二)。光學技術的障礙似乎比電學來得更高,是家電業者無法在產品創新上跟上腳步的主因。
Sony則是一方面有強力的CCD研發和生產能力,足以充份支援,另一方面則借重蔡司鏡片的供應,配合Sony的品牌名,方能支撐大局,這種現象可以聯想到台灣業界創業的艱辛。據估計台灣業界在2000年,大概生產了200萬台左右的數位相機,以提供OEM的中低階訂單為主,特別是不滿200萬畫素的北美市場。
以台灣的產業環境,實無能力在高階市場或自有品牌上闖出一片天。幸好數位相機的發展情境不是Wintel模式,高中低畫素市場共同存在;且依據預測,其比率變動的情形不大,比過去數年萌芽初期緩和,有助於台灣業界學習曲線的拉長。未來台灣業界除了持續跟隨日本頂尖業者的腳步之外,亦可在低階機種中尋求新的應用,如玩具市場。目前台灣業界已有多家業者投入零組件的開發,在晶片組方面,以凌陽、盛群和全技為代表,至於CMOS感測器的業者則更多。
此雙方面和系統業者三角的結合,有助於開拓台灣業界的獨自特色,甚至可以和日本不具有整體解決能力的業者合作,特別是電玩業者。基本上,日本較大的業者不願意耗費資源,在這種樣多量少的市場上,台灣本土業者的實力和專長恰可在此區塊上充份發揮。台灣業界在數位相機市場的開拓,宜用智取,不宜蠻幹。
低階和玩具型相機適合台灣業界發揮
在台灣業界現階段仍無足夠實力,與日本業界在中高階數位相機競爭的情況下,從2000年市場演變的情勢來看,以CMOS感測器為基礎而衍生的低階和玩具型數位相機,以及行動電話手機,正是台灣業界可以區隔和日本業界差異性,而建立自我風格的重點切入產品。這些產品區隔都非標準產品,需要額外的特殊設計,和PC Camera的產品型態並不相同,業者遂得以擺脫價格競爭,創造更高附加價值。
玩具型數位相機的始祖,起源於1998年Mattel的芭比目機,估計在1999年共賣出80萬台,未來成年市場規模和成長率非常值得期待。2000年的出貨量為240萬台,2001~2002年的成長率都在三位數字以上。事實上,玩具型相機和低階相機的技術性區隔不易區別出來,解析度大都在40畫素以下的VGA相當,問題是前者如何重新包裝。
目前日系的玩具商推出玩具型相機的業者大概有四家,以Tomy和Nichimen佔有率最大,各為31%和29%左右,其他兩家為Takara和Bandai,所推出的產品各具特色,未盡相同。這種差異性幅度之大,要比一般的數位相機有過之而無不。不論是那一種設計理念,玩具型相機確已走入多功能取向,只是性能較不必考究而已。
在2001年,玩具相機也強調輕薄小型化,外加操作簡單,卻已具備上網、下載軟體和傳遞電子郵件的能力,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玩具商和日本的光學和家電廠商並無直接的關係,未必能獲得在技術和設計上充份的支援,這種型似玩具,內似PC週邊型態的產品,吻合台灣業界的既有優勢而得以發揮出來。尤其是在玩具市場上馳騁相當時日的消費性IC設計業者,未來勢必得從語音應用延伸到影像應用,和CMOS感測器業者間的緊密合作,迫切需要。
(表格) 表一 全球數位相機市場預測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出貨量(千台) |
4416 |
6257 |
8829 |
10042 |
11464 |
12980 |
16112 |
製造商生產平均單價(美元) |
232 |
238 |
250 |
238 |
229 |
217 |
210 |
製造商生產金額(百萬美元) |
1026 |
1491 |
2205 |
2393 |
2630 |
2818 |
3383 |
表二 2000年全球數位相機製造商出貨量排名
排名 |
製造商 |
出貨量(千台) |
全球佔有率 |
日本市場佔有率 |
1 |
Olympus |
2500 |
18.5% |
21.2% |
2 |
SONY |
2500 |
18.5% |
16.7% |
3 |
Fuji Film |
2300 |
17.0% |
30.3% |
4 |
Kodak |
1350 |
10.0% |
2.4% |
5 |
Canon |
850 |
6.3% |
15.2% |
6 |
Nikon |
700 |
5.2% |
3.0% |
- |
其他 |
3300 |
24.4% |
11.2% |
合計 |
13500 |
100% |
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