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從上一期的專文─「全球IP Provider面面觀」中,已經對於「哪些公司提供IP」、「何謂好的IP Provider」、「如何取得IP及IP Provider資訊」等議題,有了初步的認識。以下我們將更深入的為各位介紹:在IP交易流程中,評估階段、簽約階段、支援與服務階段的關鍵性議題。
@大標:評估階段
目前全球已有多個著名的網站提供IP查詢功能,原則上,使用者可以從這些網站上查到自己所需要的IP資訊。但由於IP供應商普遍存有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心態及需求,因此,這些潛在客戶很難從網站上獲得足夠的訊息。尤其當潛在客戶並不具備該項技術的相關背景知識時,經常不知道自己所需要IP的確實規格,也就更加無法判斷哪些IP供應商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最符合自身產品的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者與IP供應商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才能釐清雙方的需求及供給是否有足夠的交集。而在評估階段中,系統廠商最重要的是能夠找到一個提供完整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的合作伙伴,交期及產品上市時間才能獲得保障。
所謂Total Solution,是指除了IP本身之外,IP Provider還需提供軟體發展系統(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硬體發展系統(In Circuit Emulator;ICE)及其他EV Kit(Evaluation Kit),例如FPGA、Silicon Engineering Sample等。
舉例而言,如果客戶需要USB IP,那麼,除了USB Core,IP Provider還應提供FPGA Evaluation Kit,以及在Windows 95、98或NT下的驅動程式;以32bit RISC CPU而言,則需提供RISC CPU Core、SDK、ICE、RTOS(Real Time Operation System)與Related Model。
在評估階段的資訊交換流程及內涵,通常先由IP Provider提供詳細的IP規格,告知其可調整的部份,並提供評估數據、測試板、產品原型等;潛在客戶得到以上的資訊後,可以要求樣品或功能示範,對規格提出修改意見或同意,提出對該應用領域的特殊要求,確定將使用的製程技術,並初步設定移轉與開發的時間表;IP Provider則依據潛在客戶的需求,找出該IP應用在該領域的關鍵特性需求,例如耗電量限制、晶片面積限制、雜訊、速度等,確認客戶的修正要求可行、所擬定的時間表合理,並不斷溝通與調整上述工作項目。
在第一階段確認雙方的供給與需求後,潛在客戶可以據以要求提供報價,而IP Provider則訂定品質策略與衡量標準,訂定技術上、商業上與法律上的授權合約及技術服務,提供功能示範和測試板等,客戶針對細部的設計流程描述與細部的整合過程描述,提出所需的支援需求,雙方做過風險分析後,便可提出技術、法律與商業合約。
簽約階段
由於IP涵蓋的範圍有Library、Digital IP及Analog IP,供應商針對不同的IP,提供的內容也有所差異,因此在簽約之前應對交易的內容做確認。經過評估階段的溝通與協調,簽約時雙方會對該項IP的交易內容及涵蓋範圍有清楚且一致的認識。
簽約階段主要涵蓋商業、技術和法律等三部分。根據工研院電子所ITIS計畫的彙整,商業方面包含價格、計價模式、付費方式;技術方面包含:條列交貨的清單、確定各重要里程碑與交期、雙方合作開發計畫、雙方的權利與責任、建議將該IP插入SOC設計的開發方式;法律方面則包括:授權範圍與簽約者、品質保證、智財權或專利、更新與升級條款、發生紛爭時,可以尋求的相關法律或法院等,這些都是IP交易雙方應注意的簽約事項。
在技術合約的部分,應註明該IP為客戶特別修訂的部份、每一階段應交給客戶的清單、如何將該IP整合到客戶的設計中,同時也應告知客戶在不同的設計階段,該如何檢測該IP的功能是否正常。
其他必備的技術文件則包括:詳細介紹該IP的Timing、接腳、電性等特性。如果是Soft IP,則IP Provider需提供RTL程式、Virtual Testbench、Functional Test Vectors、Synthesis Scripts;若是Hard IP則需提供GDSII資料庫和該IP的SPICE Netlist。同時,IP Provider需要提供詳細的使用者手冊。
支援與服務階段
在完成IP授權之後,客戶仍然需要相當多的支援服務。尤其在近年來SOC(System on a Chip)的風潮中,IP Provider提供給客戶的服務越來越多,幾乎已經到了包山包海的程度。能夠獲得完整而及時的設計服務支援,往往比「砍價」更重要。如果IP Provider不能提供良好的服務,將導致使用者付出NRE及延遲上市的代價。
舉例而言,國內在兩年前至少有10家IC設計公司買過USB IP的Soft Core,但真正能夠在跑第一次製程時(First Cut)即IC OK的,寥寥無幾,大部分都在第三個Cut以上才Work或Stable。(國內而言,智原科技推出USB IP之後,由於在設計整合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財力,因此智原絕大多數客戶都能First Cut OK,足見支援服務的重要性。)
支援服務通常包括有關該授權IP的訓練、初步將IP整合入SOC設計的支援,以及提供Hard IP製程升級後的設計升級服務等。專業的IP公司均將支援服務列為其正常的業務之一,以全球最具規模的IP Provider─ARM為例,每年支援服務的收入就佔該公司總營收的15%,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結語
在IP的交易方面,目前IP產業面臨的幾個關鍵課題包括:缺乏IP交換標準、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缺乏成熟的測試認證機制等,使得不同IP Provider、不同EDA工具下所提供的IP規格與設計流程並不相容;IP的流通方法、著作權保護、IP事業的建構、IP價值認定與計價方式等方面尚無成熟的商業模式可循;同時,未做SOC之前,每一顆IC皆有某些訊號接腳可供測試之用,但SOC之後有些訊號已無法直接取得,尤其混合訊號IC更難測試。這些問題的解決均是IP產業持續成長的關鍵。
以上我們為各位介紹了在IP交易流程中,評估階段、簽約階段、支援與服務階段的關鍵性議題。在下一期的專欄中,我們將繼續為各位介紹未來國內外IP產業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