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PC概念的形成,到後PC時代商品的廣泛運用,我們已經愈來愈能接近「透過網路運作企業或生活機制」的目標。但是,就大部分現有的企業運算模式來說,即使資料的處理能藉多種手持式設備,如︰PDA、掌上型電腦、WAP手機…,來打破空間的疆域,達到行動「處理資訊」的目標,但「行動運算」、「即時存取作業資料」的需求卻仍未被滿足,參考(圖一)。
現行一些常態性在辦公室以外執行任務或經營管理者(如︰企業高階主管、銷售業務人員、醫生、SOHO族…),存取企業內部資料的方式大略有表一所列幾種︰
隨著無線通訊的蓬勃發展,企業體需要即時掌握商機,提昇企業競爭力。這些專業人士需要更完善的配備以機動性存取「即時」資料。目前可行、可去除上述陳苛,且現行已有解決方案的方式是導入可即時獲取資源之系統,來支援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存取作業,如(圖一) 。
新型態行動運算架構
主從式架構的由來已久,故「突破主從架構的既有限制」的說法並不是指完全打破,而是從原本各系統以各自的程式語言與前端設備交錯連線的現況下,經由中介「小型化設備連接伺服器」,再與後端的資料庫(database)作連結,來達到「延伸企業內部運算至前端的手持式、掌上型、IA等設備上」的行動運算威力,創造行動化企業運算的環境。
目前一般已電子化企業的現況,仍為各企業系統(如︰客戶關係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物管理、供應鏈管理…)多標準地與手持式設備作連結。這種各自鏈結且很多設備並未連線的方式,不僅程式語言混亂、各系統程式語言可支援的IA不定、難以統合,且易使企業資料不一致。除此之外,另一個弊病在於使用者端主導本機資料之存取,而非後端管理,使得資料的一致性降低。反之,若建立標準平台,不僅企業內各系統及手持式設備透過「小型化設備連接伺服器」能相互連結,企業資料可統一管理,IA所讀取的資料也能與企業內部同步,更可讓安全性由企業內部開始向外延伸,如(圖二)。
《圖二 透過小型化設備連接伺服器作前端thin-client之資訊設備模型,透過此伺服器與資料庫伺服器間達成資料傳遞》 |
|
企業之行動運算需求
這樣的行動運算軟體出現,我們才真正能跨越傳統作業系統和無線裝置鴻溝。因為在多元產品的後PC時代,所要求的不外乎是︰
1.彈性
針對資訊小設備及智慧型前端工具的應用程式的設計,具有彈性,可直接讀取儲存於企業伺服器中的資料與商業邏輯,同時排除在數以萬計的資訊化裝置上作動態資料複製及維護商業邏輯的風險。並可針對企業個別需求提供最佳解決方案,突破傳統因多種設備及特定技術的限定。
2.標準
僅需要在單一伺服器上修改事務邏輯,且遵循開放的工業標準:以標準ODBC介面與資料庫連結,並支援TCP/IC、WAP網路通訊。
3.延展性
不需在手持式設備上儲存任何資料,只需將事務流程及資料存放在後端伺服器上,以減少手持式設備的負擔。
4.開放性
軟體開發者或系統管理者可以此軟體來創造新的應用程式,或整合到已經支援的資訊家電。
其他需求則包括在現有的防火強確保專有的資訊安全性、從資訊設備到伺服器端,或從伺服器端到資訊設備皆須有訊息通知的功能,及COM物件對事務邏輯及作業流程的存取、無線區域網路、蜂巢式網路的傳輸協定…等。
Making IT child's play
在新型態的行動式資料庫架構中,後端資料庫伺服器由元件伺服器、應用程式伺服器到ERP/CICS伺服器都有;前端則常態為永遠連線,搭配使用者端的小型儲存及連結資料庫,可同時多人連線讀取資料,儲存資料時以最先連線者優先儲存到伺服器中,其他連線者的前端設備則暫時鎖住,待儲存完後則會自動通知,更新原先讀取的資料。(表一)
相較於傳統的應用程式,「小型化設備連接伺服器」應用程式將更易於專業資訊人員維護與監控其系統。過去資訊小設備中的應用程式,就如同主從架構模式的在延伸應用一般。這表示過去的應用程式,需具備企業內部商業邏輯,必須在每一種手持設備上作程式開發並且應用程式在每一次的修改時都必須再經過一次研發。「小型化設備連接伺服器」讓應用程式開發商,將商業邏輯透過企業伺服器的方式更易於去讀取,在使用者端的應用程式則利用簡單的圖形化介面(GUI)的方式,針對應用程式提供使用者所需要的介面。所有的企業邏輯都是藉由在企業內部伺服器中執行這項功能。這是非常簡單並且讓實際應用程式的邏輯獲得極大的效益。
若使用的軟體無法完整地將企業資料和事務邏輯延伸至手持式裝置上,「將行動運算的威力連接到企業」的理想只是空談;反之,一旦這些需求被滿足時,資訊小型化設備才能真正增加其附加價值。(作者任職於凱笙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