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研華科技於1983年5月設立,該公司初期以PC-based自動化測試系統、PC/XT/AT插入式資料收集與控制介面卡,以及工業電腦機箱等產品為主,是定位於工業整合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自設立以來,隨著國內電腦工業的蓬勃發展,該公司先後在美國、大陸、歐洲、韓國與日本等地成立分支機構,公司規模由初創時期的70餘人增至現今的1000人以上,產品線亦擴增至可程式邏輯控制器、嵌入式P III電腦、多功能液晶超薄電腦、個人電腦之資料量測及控制系統,以及CTI產業電腦應用領域等。在網際產業蔚為主流的今天,以研華的傳統工業級設備提供者角色,如何藉由自身專長順勢擠進網際產業群雄之林、並進一步成為要角,是吾人所欲探詢的主題,有鑑於此,本刊訪問該公司產業電腦事業群總經理朱伯倫,請他就研華在網際產業裡的定位與發展表示看法。
產業電腦事業群是火車頭
在研華體系下,產業電腦事業群扮演引領公司邁向網際化的重要角色,朱伯倫表示,PC產業其實是過去10年來促成國內其他產業增加生產力的推手。若將眼光放長,在過去的15年中衍生出三種型態的代表產業,分別是硬體、軟體及教育訓練三大部份。研華在成立公司之初,即以PC-Based自動化的定位切入,提供系統整合資訊,並研發、製造標準系統產品行銷國內外。目前該公司已成立四個主要產品事業處:分別是工業測控、產業電腦、嵌入式個人電腦和液晶超薄電腦等。
初期定位
為何研華初期是以工廠自動化系統整合為營運重心?朱伯倫表示,因為在所有自動化工程中,工廠自動化通常是最落後的,其內部有很多事物需要被自動控制化,並搭配相關應用軟體(Data Application),所以研華便由替客戶整合其軟硬體設備切入。他進一步指出,該公司長久專注於工業級電腦、Web Pay Phone與網路相關產品發展,故對產品的要求很高,因為大部分的工業電腦設備必須保持不停機(Always On)的狀態,所以在產品設計時便考量到如何因應突發性的故障,例如:即使一部工業電腦只要四個風扇便可正常運作,該公司寧願裝五個,這是因為它可能一旦裝上去後就永不關機。
傳統產業面臨的變革
朱伯倫認為,目前整個電信產業可以切分成Tracking (編按:骨幹線路提供)及無線通訊兩個大塊,且均需被制定在標準通訊協定下。因此,研華必須把自己的專長再配合其他相關科技,而這些相關科技就必須藉由結盟及投資的方式以補不足,然後便可包裝出不同區隔的產品以符合客戶需求。換句話說,研華本來就能以量身訂做各種平台的方式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且因為係針對客戶需求所專門設計,相對的其費用與利潤也較高。
Intel的困擾
朱伯倫話鋒一轉,把矛頭指向Intel,他表示,在各種電腦設備均擁有各自的運算平台下,Intel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擾,以前Intel的銷售策略是只要把產品賣給PC就好,但在各電腦設備擁有各自的平台之後,Intel必須去了解每個平台的需求,然後再因應需求進行銷售,這對於一向只是教客人怎麼買的Intel實在是一個大麻煩,因為Intel從來就不認識他的客人是誰,而Intel也相當明白自身的困境,所以不斷地靠購併擁有新技術的公司以彌補其缺點。
在網際產業的角色
目前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上,朱伯倫認為有兩者值得關注:一是網際網路內容供應商,亦是一般俗稱的網站業者,另一個則是電子商務。結合內容供應的電子商務,可讓任何人在任何時刻及地點都能夠工作、學習與休閒。他進一步指出,若以企業的角度來看,最常提到的便是組織工程的再造(Re-Engineering),也就是讓企業更接近客戶、了解其需求,網際時代的來臨正是企業無論主動或被動Re-Engineering的良機,且由於時空差距的急遽縮短,企業必須在任何時刻與地點均能以互動資訊來進行電子商務,相對的,企業便須將所需的軟硬體如主機代管、有無線通連設備環境等建置起來,以便整合語音、影像及資料等,而這正也是該公司亟欲擴展的市場。
目前研華已在全球超過15個國家設有分公司,並有自己的BTO(Builider to Order)服務,再加上早已建置好的客戶關係管理及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自海外分公司直接下單至工廠到出貨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
結語
研華從台灣出發,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其實是有一些軌跡可尋的,朱伯倫歸納出幾點,分別是:1.產品可靠度及易管理度高、2.公司全球化的企圖心、3.產品必須分階段性演進、4.自有品牌的建立、5.企業文化鮮明。他特別強調,企業文化的本質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企業的價值,企業的價值觀如果清楚,不可避免地就會產生排他性,因此,跟這個價值觀不符的人就不會待在這個企業裡,但這是好事,因為如此一來便不會引起力量的分散及內耗。
(採訪/攝影:歐敏銓,整理:顏伯雄)
備註︰
研華科技總經理 朱伯倫(圖一)
《圖一 研華科技總經理 朱伯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