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CeBIT2000是目前全球參展廠商最多、規模最大的國際型資訊展,在2000年2月24日到3月1日照例在德國的漢諾威(Hannover)舉辦。在這場年度盛會裡,參展公司最多的國家是主辦國德國,德國的參展廠商以軟體商居多,排名第二的台灣則以硬體廠商佔大部分。在展覽館數量方面,不包含展示場與洽談區的展覽館共有26個館,至於展出的型態則是五花八門,最主要可分為資訊科技,傳播科技與解決方案三大類,而為因應金融體系的需求(圖一),亦特地分出銀行,安全與自動化三個小部分。
CeBIT以企業客戶為導向
原則上CeBIT的展覽大多以企業客戶為對象,而非消費型態產品的展覽,但在會場中還是可以看到某些廠商展示的高科技消費性產品,會場裡除了販賣廠商的型錄、當地ISP、電信公司的服務,以及雜誌之外,一般而言並不販售任何東西。
各大廠商除藉此展出自己的產品與形象,更結合其協力夥伴一起提供加值的企業解決方案,這些廠商包括常見的IBM、Microsoft、Oracle、SAP、UUNet、Cisco與3Com等。而在無線傳播領域中,各大廠商則是展示該公司最新一代的產品,如Motorola、Nokia、Ericsson、SAGEM、Alcatel與Panasonic等都展示出新一代支援WAP、GPRS或W-CDMA等的PDA或行動電話。
台灣廠商以製造業偏多
就會場中的台灣廠商而言,大部分的定位比較偏製造業,在創意研發上並沒有表現得比其他國家強,所以在每天的CeBIT News刊物中,台灣廠商的產品便比較少被報導─唯一例外的是威盛的新款CPU。且就產品面而言,台灣廠商很明顯的特色就是產品較為單一,如主機板、外殼、機架、一些消費型週邊與CD-ROM等,這些單一產品在其他國家的攤位裡所佔並不多。
會場中還有一項特色,那就是蠻多的參展國家在各區的展示場中都擁有自己的「棚區」(編按:或譯為國別館),所謂「棚區」,就是同一國家的廠商集中在該區展覽,例如台灣就有台灣館,專門集中展示台灣廠商的產品。除了以國家為主的「棚區」外,各家大型規模的廠商為了促銷自己的產品,也通常會搭建自己的「棚區」,讓該公司的上/下游供應商及經銷商與軟體加值協力商一起展出各種相關的解決方案,這樣便可秀出該產品的實力,也可相互比較與參考,更可看出該產品不同解決方案的特色。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廠商間的較勁是免不了的,但對前來參觀的人士而言,真的是很方便的事,可以就同一個地方一口氣看到所有的相關產品解決方案,亦可很輕易地找到自己的需求並比較之。
典型產品精銳盡出
雖說大部分產品的推出無論是對使用者或企業而言,都是以市場導向為原則,但各大廠商為了展現研發或工藝設計的實力,亦會推出很多原型(Prototype)的產品,來表現其企圖心與技術水準。以行動電話設計製造廠商來說,例如Ericsson的R380(圖二)、Motorola的Timeport系列,以及SAGEM的三插卡產品等,只見在該廠商攤位的工作人員人手一支,這種尚未上市的產品實在是讓人看得心癢癢的。
《圖二 結合行動電話與PDA功能的Ericsson R380》 |
|
就行動通訊(Mobile Communication)部份,除了一些即將上市的新產品外,還有用來做即時付款的電子錢包、可以跑AOL Instant Messenger的行動電話等。展示新款行動電話對這些廠商而言是必要的,而且在這些產品光鮮的背後也可以嗅出今年的熱門趨勢─WAP與Bluetooth─若沒展出支援WAP或Bluetooth產品的話,彷彿像跟不上潮流似的,但WAP與Bluetooth並不是它們終極的目標,各大廠商努力的方向在於更快的傳輸速率、更便捷的使用環境,以及更豐富的視覺呈現,只是在這場展覽中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罷了。
例如Ericsson在Bluetooth技術上就跑得很快,而Nokia則強調它們在中文WAP研發的努力,Motorola則不會僅以Cellular為唯一的發展方向,在其他技術像低空軌道衛星呼叫器上亦投身該公司的展覽之列。除了以上這幾家主力的行動電話大廠外,會場中也可以看到相當多其他廠商投入競爭如Philips、Acer與Panasonic(圖三)等,這些廠商亦具備自身的發展策略,也有像Siemens,除行動電話外,也嘗試著發展其他的行動解決方案。
《圖三 結合即時影像的Panasonic行動電話》 |
|
概念性產品登場
會場中還可以發現許多有意思的產品,像IBM的實驗室便展出可以聽聲音及盯著變化的地方看的人頭,看著眼珠跟著你手動的方向移動,真的是十分有趣。還有一個利用紅外線來測量人的體溫與心跳的儀器,只可惜好像還沒有開發出一個資料庫來猜測使用者的心情,不過該廠商宣稱,利用該科技將來可以與人做更好的互動,這樣的光景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小型廠商展出一些具備概念性的產品來吸引人們的目光,例如:利用幾個機器人組成的一個足球隊,這些機器人可以自己決定判斷與踢球,雖然現在看來還不是很成熟,但不久的將來應該可以實用化,請參見(圖四)與(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