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文件传输协定(HTTP)诞生时,当时没有人预计到现今 Web 2.0 的架构以及现今浏览器的强大功能。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每天都有上网的习惯,而上网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经由网页模式的应用工具如 Facebook、MySpace 和 Flickr 以及惯用的电子邮件与其他人沟通。此外,由于对原始通讯协定安全性所进行的扩充(目前称为 HTTPS,主要在于增加了安全机制),我们得以安心地在网路上购物。除了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前端介面外,网路通讯架构还包括后端的运算,经由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程式来更新资料库、搜集气象资讯和其它任务,以维系整个网际网路得以正常运行。
这些系统采用的都是伺服器-用户端模式。在这样的架构中,其中有一个用户端(如浏览器)和一个提供内容或搜集资讯的伺服器。开始运作时,伺服器会被指派一个(或数个)IP位址,接下来伺服器软体将会提供内容给用户端。当某个新的「网站」成立时,伺服器软体就会规划专用的储存空间和资源让新的网站应用。基本上,如果负载呈现稳定状态(即没有很大的波动),一般情形下此模式可以良好的运作。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知道伺服器每秒可以提供一千万个网页(假设拥有足够可用的通讯频宽),而且也知道每个网站的「页面点击率」,则可以计算出伺服器上的负载量,以便为客户(代管和使用的客户)维持最高的效能。
...
...
另一名雇主 |
限られたニュース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訪客 |
10/ごとに 30 日間 |
5//ごとに 30 日間 |
付费下载 |
VIP会员 |
无限制 |
20/ごとに 30 日間 |
付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