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的世界,由CPU时脉速度主导性能表现的时代,在Pentium 4的Prescott这一代划下了句点。导致这个结局的主因,正是过度的功耗及相应产生的高热问题。在功耗的议题上,主要考量的因素是动态功耗及静态功耗,静态功耗主要来自电路闸的泄露电,而动态功耗则与电压的平方及时脉频率成正比。因此,时脉的增加,意味着功耗也会水涨船高。以Prescott来说,全速运转时可超过4GHz,此时产生的功耗将可能突破200W,而它的下一代为时脉诉求达5GHz的Tejas和超过6GHz的Nehalem,若它们真的上市了,所产生的功耗将可媲美核反应炉了。
因此,Intel只得自行终结由他们一手营造出来的时脉神话,并务实地开发出一系列与电源管理和热量管理有关的技术和架构。在造型架构上,Intel推出BTX来取代现行的ATX架构;在电源管理方面有SpeedStep;热量管理方面则以QST(Quiet System Technology)为主轴,搭配SST、PECI、DTS等新的技术规格。相较之下,AMD虽然也有PowerNow和Cool 'n' Quiet等技术的推出,但整体性的策略还看不到,配套的技术也不完整。当然,他们过去以自己晶片的功耗较Pentium 4来得低而自豪,但随着Intel Core 2 Duo处理器的推出,这种优势已经消失,所以在散热设计上的因应也是势在必行。
不过,新架构和技术的立意虽佳,但要在市场上掀起改朝换代的浪潮却不容易。以BTX为例,在两年多前推出时Intel即乐观的预估到了今年(2006年)可以汰换掉一半的旧系统,但事实上ATX仍然是市场上的主流,Intel本身也还在出新的产品。ATX虽然相较于BTX有内部空气对流紊乱、散热效率不佳的问题,但一方面是大家用习惯了,在一般PC的使用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更换的迫切性不大;另一方面是BTX采用全新的电路布局架构,从元件、模组、介面、主机板到设备厂商,都需要一段摸索适应期。从更上一代的AT架构换到ATX架构,大约花了5-6年的时间,预估BTX要真正占有八成以上市场,可能需要7年以上的时间。
...
...
另一名雇主 |
限られたニュース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訪客 |
10/ごとに 30 日間 |
5//ごとに 30 日間 |
付费下载 |
VIP会员 |
无限制 |
20/ごとに 30 日間 |
付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