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IE浏览器,在Google搜寻引擎上输入「打压新闻自由」关键字,会赫然发现「欢迎光临鸿海企业集团!」是排在网站列表第一顺位的标题...这是一个被称为“ Google Bomb”的小把戏,关于制作这个“炸弹”的技术问题不是重点,值得探讨的是引爆该炸弹的事件──去年12月,台湾媒体爆出连接器大厂鸿海控告工商时报某记者的报导侵害该公司利益,并向法院声请假扣押记者财产新台币三千万获准,也引发舆论一连串针对鸿海“以大欺小”的批评声浪。
为了声援工商时报记者,台湾新闻记者协会出面发起连署抗议,各家新闻媒体也纷纷扩大报导,甚至还惊动了数月以来只关注蓝绿阵营角力与立委选战的政论节目加入了此议题的探讨,把鸿海纵横两岸的发迹史以及董事长郭台铭的经营风格、身家背景全部挖出来检视批判一番。虽然也有部分意见认为媒体本身也应该为此,在报导的公正性与记者的专业性等条件上好好反省与检讨,但几乎所有媒体一面倒的认为鸿海太过小题大作、仗势欺人,而此一强大的声浪也迫使原本不愿回应的鸿海态度软化,决定撤回对记者财产假扣押的声请,并与工商时报共同发表声明表示双方已经达成和解的共识。
在鸿海与工商时报的声明中提到:「任何新闻报导必须确实查证,将可免于造成企业之困扰与伤害」、「媒体报导的正确性,攸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些都可说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工作守则,但在这个八卦消息蔚为风尚的时代,众家媒体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上,为了吸引阅听大众的注意,让太多未经过证实或仔细校对的讯息被漫天散布,却也从来没有受到任何谴责或警告,让部分新闻工作者开始忽略那些最基本的原则;而这些不负责任或疏忽也让越来越多企业与个人出现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任何发言或讯息的公布皆保守而谨慎,甚至干脆来个相应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