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腦病毒怎麼來的?
|
|
|
|
電腦病毒最早的概念可追溯回1959年一種叫做 「磁蕊大戰」(core war)的電子遊戲,這種遊戲的意義在於,程式是可以自我大量複製的,並可與其他程式對抗進行破壞,造成電腦軟、硬體的損毀。而後在1987年,C-Brain程式會吃盜拷者的硬碟空間,C-Brain的惡性變種就成為吃硬碟的病毒。 |
|
|
|
|
電腦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呢?電腦病毒最早的概念可追溯回1959年,當時美國AT&T的貝爾(Bell)實驗室中,出現一種叫做 「磁蕊大戰」(core war)的電子遊戲,由玩家雙方各寫出一套程式,輸入同一部電腦中,讓這兩套程式在電腦的記憶系統內互相追殺,有時它們會設下一些關卡,有時則停下來修理、重寫被對方破壞的幾行指令。當程式被困住時,它可以進行自我複製,以逃離險境。在雙方的程式進入電腦之後,玩遊戲的人只能看著螢幕上顯示的戰況,而不能做任何更改,直到某方的程式被另一方程式完全「吃掉」為止。因為程式的運作範圍都在電腦的記憶磁蕊中,所以被稱為「磁蕊大戰」。
這個由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程式人員-H, Douglas McIlroy、Victor Vysottsky以及Robert T. Morris共同發明的遊戲,其代表的意義在於,程式是可以自我大量複製的,並可與其他程式對抗進行破壞,造成電腦軟、硬體的損毀。
而後在1987年,一對巴基斯坦兄弟為了打擊軟體盜拷,寫出了C-Brain程式,一旦有人盜拷軟體,這個程式就會開始吃盜拷者的硬碟空間。原本C-Brain的用意在於保護智慧財產權,但後來C-Brain的惡性變種陸續出現,成為吃硬碟的病毒。
起初電腦間因為沒有連線,是各自獨立的,所以當某部電腦受到病毒感染的時候,我們只需把它關掉即可。但在1988年秋天,身為美國康乃爾大學學生的Robert T. Morris, Jr在網際網路上啟動了第一隻Internet Worm,電腦因為與網路連結,造成了數以萬計的電腦都受到感染,自此之後病毒藉著網路傳播時有所聞,大眾因而開始關注網路背後蘊藏的風險、以及安全性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