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產品 /
NVIDIA推出Tegra X1行動超級晶片
Maxwell GPU架構打造Teraflops級行動處理器

【CTIMES/SmartAuto 編輯部報導】   2015年01月05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7320】

NVIDIA (輝達) 推出新一代行動超級晶片Tegra X1行動處理器,不僅擁有Teraflops級以上運算能力,更提供各種可開啟先進的繪圖效能,和驅動複雜的深度學習和電腦視覺應用等功能。

/news/2015/01/05/1429312140S.jpg

Tegra X1以NVIDIA剛在數月前為遊戲效能繪圖卡GeForce GTX 980推出的 NVIDIA Maxwell GPU 架構為基礎。這款內含 256 個核心的處理器可比其前一代產品 Tegra K1 提供雙倍效能。採用前一代 Kepler架構的 Tegra K1 去年也是在國際消費電子大展(CES 2014)首次亮相。

Tegra 處理器專為各種嵌入式產品、行動裝置、智慧型機器和汽車應用設計,而Tegra X1 晶片將於今年上半年陸續採用於各種應用市場。Tegra X1將採用於全新推出的NVIDIA DRIVE車用電腦,分別有DRIVE PX和DRIVE CX。DRIVE PX是一個自動駕駛運算平台,可從12個車上攝影機擷取影像構成 360 度環場鳥瞰監視停車功能和無人自動停車功能;而DRIVE CX則是一個完整的駕駛儀表平台,特別為車上越來越多螢幕所需的高階繪圖功能設計,而這些螢幕皆用於數位叢集、資通訊娛樂系統、抬頭顯示器、虛擬後視鏡和後座娛樂系統。

NVIDIA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黃仁勳表示:「我們看到了自動駕駛車輛、機器人和無人飛機的未來,它們不但會看會學習,更具備了令人難以想像的真正智慧功能,並可實現更安全的駕駛、更令人放心的城市,以及為我們所有人提供無比的便利生活。要實現這個夢想則需要大量視覺和平行運算的先進功能,而Tegra X1可達到超過 Teraflop 的運算效能,為這種革命性的技術演進帶來巨大且影響深遠的貢獻。」

Tegra X1具備了NVIDIA第十代GPU架構Maxwell提供的繪圖運算效能,更是第一款擁有 Teraflop級運算威力的行動處理器。Tegra X1可超越15年前最快的超級電腦 ASCI Red─全球第一個 Teraflop級運算系統。ASCI Red由美國能源部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經營了10年,其佔地多達1,600平方英呎,耗電量高達50萬瓦,而放置ASCI Red空間的散熱和冷卻作業也需消耗另外50萬瓦電力。相較之下,Tegra X1只有指甲般大小,而且功耗更低於15瓦。

用過NVIDIA GeForce GTX 980 GPU的重度遊戲玩家都知道, Maxwell架構解決了視覺運算中複雜的光影效果和繪圖難題,其中的創新功能包括立體像素全域照明技術(VXGI),可達到即時動態全域照明效果;另外,多幀取樣反鋸齒技術(MFAA)可為要求最嚴格的遊戲和應用程式提供極生動繪圖功能。

Linley Group創辦人暨首席分析師 Linley Gwennap 表示:「Tegra K1為GPU運算效能樹立了全新的標準,現在僅一年時間Tegra X1則可提供Tegra K1加倍的運算效能。這種技術突破令人驚艷,並可同時加惠於3D繪圖和GPU軟體程式,尤其是搭載高解析度螢幕的裝置更可受益於大幅提升的3D繪圖效能,另外在各種汽車應用中已逐漸普及的GPU運算也將從突破性的技術演進獲得提升。」

Tegra X1支援包括 Unreal Engine 4、DirectX 12、OpeGL 4.5、CUDA、OpenGL ES 3.1和Android 延伸套件等所有主要繪圖標準,讓開發人員輕鬆的在行動平台上實現各種PC遊戲。(編輯部陳復霞整理)

產品特色

‧256核心 Maxwell GPU

‧8個CPU核心 (4個是ARM Cortex A57,4個是ARM Cortex A53)

‧錄製60 FPS 4K影片 (支援 H265、H.624、VP9格式)

‧1.3 Gigapixel超高畫質相機輸出

‧採用 20 奈米製程

關鍵字: 行動超級晶片  Tegra X1  行動處理器  繪圖卡  3D  繪圖效能  NVIDIA  輝達  網路處理器  訊號轉換或放大器  系統單晶片 
相關產品
安勤推出搭載NVIDIA Jetson平台邊緣AI方案新系列
安提全新NVIDIA Jetson Orin NX及Orin Nano無風扇邊緣AI系統亮相
NVIDIA DRIVE平台 提高開發效率並加快軟體反覆運算速度
MONAI推出用於部署醫學影像AI應用程式框架
技嘉全新GeForce RTX 40系列繪圖晶片效能大躍進
  相關新聞
» AI驅動龐大資料生成 將迎來下一波雲端儲存需求挑戰
» MIT研發機器蜂 有望實現人工授粉
» AI 助力解碼基因:預測疾病風險的利器
» 世界經濟論壇聚焦微創神經介面技術 引領腦機互聯時代
» 貿澤與TE Connectivity和Microchip Technology合作出版重點介紹汽車分區架構的全新電子書
  相關文章
» 智慧建築的新力量:從智能化到綠色永續
» 5G支援ESG永續智造
» CTIMES編輯群解析2025趨勢
» 驅動高速時代核心技術 PCIe邁向高速智慧新未來
» 雙臂協作機器人多元應用與創新商業模式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39.18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