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 Comptuex Taipei中,威盛電子與帝凱科技(decade.tw)相互合作,發表一款整合MakerBot Thing-O-Matic與VE-900的「個人雲端3D印表機」。
|
正在印製台北101大樓3D模型的過程 BigPic:444x644 |
此機器以Thing-O-Matic的硬體外觀作為設計藍圖,往下延伸出一個獨立空間,此空間置放了一台標準的PC主機板(VE-900),搭配SATA硬碟、電源供應器、USB連接線與VGA螢幕輸出,與一個觸控顯示介面相連,完美整合成一台可獨立運作的個人3D印表機。
其最大的挑戰在於軟體介面的重新設計。大多數的3D Printing過去都是使用ReplicatorG這套開放原始碼軟體,此軟體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不容易立即上手。因此,我們根據一般人使用的習慣,重新思考一台印表機必要的步驟有哪些,最後賦予新介面三個重要關鍵因素:開啟檔案、預覽列印、列印進度查看。
開啟檔案方面設計了兩個重要功能,一是直接讀取USB隨身碟內的檔案,另一方面可從Dropbox或Google Drive直接下載模型檔案。在下載或開啟的STL檔案進行輸入後,可直接在此介面預覽3D 模型,透過觸控方式,直接在觸控螢幕上做旋轉、放大、移動等操作,對於初次使用者相當方便。
實際列印的時候,與一般噴墨印表機或雷射印表機不同,3D Printing是用堆疊方式一層一層把立體的樣貌打造出來,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3D Printing如同它的名稱一樣,屬於立體式空間,因此需要X、Y、Z三個軸向,X與Y軸在此負責移動一個加熱平台,平台上方的噴嘴除了負責加熱到一定溫度,還需透過一顆步進馬達緩慢地將ABS塑料融化後噴出,而Z軸就是負責每一層的高度,每完成一層就上升一小段高度,使立體模型順利完成需要的樣貌。
相信讀者會想問,3D模型是否可以任意設計?任意設計的結果是否會造成印製上的困難?
在我們的測試過程中,也碰到許多類似的問題。例如模型的設計不能底部為懸空狀態,也就是不能設計沒有支撐點的模型,若要設計此類的造型,必須縝密考量到噴嘴行走速度與送料的關連性,任一種情況都可能容易造成模型製作失敗。
另一個案例發生於使用Sketch up軟體製作時,沒有考慮到噴嘴走動的路徑設計。路徑設計不良會讓機器往返走動的速度過短,軸向錯位,導致模型噴出時容易印製錯誤。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ReplicatorG裡有一個預覽功能,可在產生G Code後一層層檢視噴嘴走動的路徑。
不僅模型設計需要考量很多因素,目前3D Printing共同的問題在於加熱噴嘴使用的壽命,以我們測試的Thing-O-Matic MK7噴嘴系統為例,常因ABS塑料材質加熱過後所產生的硬化膠質,慢慢會累積在噴嘴四周,必須不斷的定時清除周邊殘留物,以免噴嘴因為殘留物堵塞細小的噴嘴出口,導致無法射出成形。
最好的解決方式是每當不使用機器的最後,趁噴嘴溫度尚有200度以上的高溫時,使用鑷子將噴嘴周邊清除乾淨,或是用軟體去控制馬達擠出一小段塑料,保持噴嘴為暢通狀態,在下次使用時就能確保噴嘴出口沒有任何異物卡住。
(作者劉士達和林義翔為帝凱科技創辦人及Arduino.TW站長,本文摘自CTIMES雜誌251期/2012年9月號《硬體開放後的新整合:3D Printing》)
3D Printing開放源碼計畫(1):DIY設計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