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友達展現ESG績效 亞太永續行動獎摘3獎
 

【CTIMES/SmartAuto 何宗儒 報導】   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2990】

友達光電今(12)日宣布,透過永續績效展現,囊括第一屆亞太永續行動獎3項大獎,分別在永續行動獎項的社會共融面向,運用核心技術的延伸,「推動優質科普教育」儲備未來人才的行動,榮獲最高榮譽金獎,以及在環境永續面,以「源頭減量與綠色製造」專案,擴大延伸循環經濟效益,取得銀獎,展現公司在ESG平衡發展的精神;同時,友達光電永續長古秀華帶領團隊、制定中長期目標,逐步實踐永續策略藍圖的卓越貢獻,更獲得「頂尖永續長獎」的個人獎殊榮。

友達以永續理念推動全人教育計畫,內外結盟儲備科普教育人才,榮獲亞太永續行動獎社會共融面的金獎肯定
友達以永續理念推動全人教育計畫,內外結盟儲備科普教育人才,榮獲亞太永續行動獎社會共融面的金獎肯定

友達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彭?浪表示:「面對全球永續浪潮推進,友達長期投入產業轉型並從未止步,並以永續經營為核心思維,透過ESG暨氣候委員會,讓全公司體認到永續對企業、國家和社會的長遠意義,至今已獲諸多成效。我們會持續整合跨界資源與能量,結盟價值鏈夥伴打造永續生態圈,並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長遠,共同在全球能源短缺、氣候變遷及經貿局勢變動的衝擊下,靈活應變以構築永續美好的未來。」

在ESG暨氣候委員會的穩定運作下,友達以AUO EPS三大主軸開展永續目標,分別在環境永續(Environment)、共融成長(People)、靈活創新(Society)各有所斬獲,有效落實當責治理,以縝密、務實、開放的運作成果,在上而下體現全觀性的ESG治理下,為少數獲得2022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REA)企業治理獎殊榮之企業。

身處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產業,友達深信人才是企業的關鍵資產,持續運用本業的專業,以永續理念推動全人教育計畫,17年來不間斷推動獎助學金,共募集超過1.47億元,關懷社會弱勢族群與提升優質教育,並積極外部結盟、串聯產學合作,包括攜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打造光電學習基地,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並組織「GOLF(Gap of Learning & Field)學用接軌聯盟」,整合創新教育資源、打造學生職場就業的即戰力,以及傳承歷史與守護文化資產的西大墩窯文化館,致力扎根下一代,培育人文與科技兼具的未來人才。

同時,在綠色經濟與環境永續面向,為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循環生產」精神,友達接軌國際關注之塑膠汙染議題,檢視面板生產過程中廢棄塑膠來源,融合靈活創新思維,透過多方供應商夥伴協力,導入可循環使用之偏光片通箱、推動化學品空桶回用機制,成功減少廢棄包材產生,製造循環度表現較去年更精進,在資源回收、再利用、創新減廢等措施,達到93%的亮眼循環度表現,並持續在綠色績效上努力。

此次頒獎典禮結合首屆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舉行,集結來自台、日、韓及其他亞太國家之企業、大學、政府單位共襄盛舉。友達長期認同永續推廣之理念,並化身行動參與本次活動之參展,透過此國際盛會展現綠色績效,攜手旗下子公司友達宇沛及友達數位,延續Touch Taiwan 2022淨零碳排專區展覽亮點,採展場建材及展品回收再利用,及融入環保理念設計與可再生材料等元素,於8月12日至14日台北世貿一館,以「智慧低碳轉型」為主題,展現友達全方位綠色解決方案、再生能源創能儲能與節能服務,及循環綠色產品等多元場域應用之成果,期與各界共築永續生態圈,一同低碳轉型,邁向淨零。

關鍵字: 永續投資  友達光電(AUO
相關新聞
震旦家具推動DEI多元共融 協助打造幸褔職場環境
友達58.6吋R1000曲面長條顯示器 獲2024中科創新獎
友達號召供應鏈齊力減塑 宣示朝塑膠中和邁進
新望PrimeVOLT參與友達能源合作 推進台灣太陽能產業發展
友達攜手北科大成立聯合研發中心 聚焦智慧製造研發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ChipLink工具指南:PCIe® 交換機除錯的好幫手
»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 掌握石墨回收與替代 化解電池斷鏈危機
»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T35RVSGSTACUKI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