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6屆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6日至11日在世貿一、三館登場,今年參展國家有60國,總計有十大主題展館,五大論壇和超過500場以上的活動。呼應主題「讀力時代」,不論是閱讀空間、服務或活動等可以見到主辦單位文化部的規劃安排,力求跳脫傳統的佈置,像是開放悠遊卡、一卡通及icash2.0卡刷卡入場免排隊服務,以及聚焦台灣原創為主題,運用AR、VR技術重現作品場景讓讀者透過擴增實境如身臨其境感受體驗台灣在地文化等。
|
台北國際書展今年舉辦多場專業論壇,探討台灣出版面臨的困境與機會何在,圖為數位出版主題館。(攝影/陳復霞) |
台北國際書展為了擴大民眾的閱讀視野,與促進出版業互相交流,今年舉辦多場專業論壇,探討台灣出版產業的新困境和新機會。2/8舉辦「數位出版論壇-互動式出版品的未來想像」,邀請到來自法國的多位講者與台灣數位互動及出版業者分享他們在數位出版領域豐富和獨特的經驗與創意,激盪更多的想法。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副所長兼任文化創意總監黃宛華認為出版結合數位互動設計將形成文化4.0的新經濟,對各產業產生重大的影響,衍生新平台與新的商業模式。
法國藝文推廣協會法語書籍與知識部門主任Judith Roze介紹法國數位出版創新平台,在於以數位科技推廣新型態書本與文化的概念,她表示數位出版並不是一般認知的將內容轉化成為電子書,而是透過新工具帶給讀者不同的體驗感受,例如用手機介面或互動APP應用,利用肢體動作進行不同體驗,甚至是連續劇、電玩或VR等創新載具。
法國數位出版創新平台介面簡單,以介紹作品及創作者訪談內容為主,其功能在於介紹新型態最好的平台,找出好作品及不同業界的交流,Judith Roze表示科技的進展讓新創公司掌握新技術得以創造更好的內容,協會則從中篩選出更好的構想。她表示法國除了VR是強項之外,電玩也是強項之一,並強調跨媒體概念。該創新平台的英文介面目前仍在建置中。
出版產業隨著科技進展亦不斷創新模式,數位創作製作人協會PXN創始會員Pierre Cattan表示故事本身會加上自身體驗,文化是大眾想像出的產物,現實感受可以用不同媒介呈現,現今是新媒體時代,網際網路出現25年,如今的成功是當初所始料未及,目前有35億人口用互聯網(手機/網路)創造無窮盡,而開端時藝術界及文化界看待網際網路為危險,如今對於文化發展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所在。他認為目前數位文創潛力無窮,問題不在於用戶端,而在於如何選擇優質作品,以及降低數位產品的成本。
巴黎設計師陳清麗(Julie Stephen Chheng)曾經參與出版和視覺藝術領域的多項創作計畫,談論新時代的創作內容發想,她嘗試各式媒材進行創作,例如結合電玩紙本等介面,甚至是動態影像加上音樂,利用手機裝置的感測器及指南針發出聲音或引導故事,開發故事更多的可能性。她從想要呈現的故事中選用任何素材,像是在剪貼之中,讓故事成形,而她認為在創作中所互動感受到的體驗遠比故事內容更重要。
至於繪本的數位化創意能夠拓展至哪些領域?墨策國際總經理李雨珊強調內容、物件及空間為三大要點,可以為作品開發更多的可能性。她以幾米作品為例,說明如何自內容切入,從圖像和繪本之外的物件延伸領域,如音樂、舞台、動畫、劇本等,將內容轉換與數位創新結合,互相帶動形成文創產業鏈。提及3年前墨策國際與HTC結合硬體、影像技術(VR)與文化內容呈現幾米作品,讓人彷彿身歷其境,而後在2017年國際書展再利用混合實境(MR)技術打造不同空間的臨場感,創新不同體驗的可能性,她強調文本自身的價值不變,好作品不會被取代,但如何被看見是重點,出版產業是橋梁,未來改變是未知數,出版須符合新世代社群喜好分享和互動的慣性,隨形式改變創意,品牌及作品經營上需要新策略。
交通大學數位文創學程負責人暨U-ACG創辦人梁世佑以漫畫<花開物語>為例,說明虛構作品與真實場景所產生閱讀、想像與回憶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聖地巡禮效應,利用網路、SNS、手機APP應用,與文宣及旅行手冊(周邊商品、實體活動和旅行本身),整合線上和線下的作品和實體活動產生的效益,如同商業化載體,並非用新技術,而是更加遊戲化和藝術化,使之對於某些事物形成全新的觀點。
現今的出版業者如何因應新型態的閱讀模式與滑世代對話、如何找到新目標讀者群,並且為自家產品提升競爭力?善加使用數位科技創新求變打造全新類型的作品,使閱讀者體驗互動新感受,或許是激發數位出版出現無限可能性的契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