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遠傳電信加入愛立信電信設備環保回收服務 共創循環經濟
 

【CTIMES/SmartAuto 王岫晨 報導】   2022年06月01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29075】

隨 5G 通訊服務推行與設備建置,舊式基地台將逐步汰換,如何降低退役通訊設備對環境的衝擊,產業必須加以考量並付諸行動。電信設備領導廠商愛立信自 2005 年推出「全球電信設備環保回收服務計畫」 (Ericsson Global Product Take-Back Program) ,以嚴謹的環境管理標準,針對汰舊電信設備進行產品清運、拆解分類與回收處理或提高能源效率,透過多元的作法,不僅創造循環經濟更大幅降低電子廢棄物的最終掩埋率至僅 2%,其高達98%的回收比率,遠高於歐盟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EU WEEE)建議的80% 回收標準。

遠傳電信與愛立信攜手共創循環經濟
遠傳電信與愛立信攜手共創循環經濟

在台灣,遠傳電信成為參與愛立信全球電信設備環保回收服務計畫的首家台灣電信業者。國家通訊傳播委員(NCC)主委陳耀祥表示:「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創造產業轉型的循環經濟將扮演重要角色,而資源循環零廢棄更是台灣淨零轉型的關鍵戰略之一。在台灣,行動通訊服務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NCC除了促進行動科技創新發展,也持續關注永續作為。我們樂見愛立信與遠傳電信透過科技創新與前瞻的永續行動,降低環境衝擊,相信將發揮示範效果,帶動整體產業邁向共好。」

甫於 5月份獲得遠見 ESG綜合績效-楷模獎的遠傳電信,在 NCC 的支持下已在今年加入愛立信電信設備環保回收服務,提高電子廢棄物處理標準,降低環境風險。除了舊設備回收外,同步也啟動網路優化升級行動,今年回收設備為 3G 2,100MHz頻段 和首批 4G 700MHz頻段高耗電設備,而即將替換的新一代基地台產品,透過嶄新的晶片、功率放大器與基頻處理器等,可以在相同功率以及低網路負載下可以節能約50%。

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表示:「遠傳長期投入社會公益,更長期以5G『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力為引擎,對內落實低碳營運;對外推廣ICT創新應用,打造低碳智慧城市。包含以AI大數據進行『基地台選址』、優化網路,以最精簡的基地台數量達到最佳網路品質;這次透過加入愛立信的環保回收計劃,汰舊的基地台清運、拆解分類為電子材料,進一步達成98%的回收再利用率,在每一環節盡最大的減碳努力,逐步累積可觀的減碳效益,共同朝向2050淨零目標邁進!」

台灣愛立信總經理周大企表示:「愛立信長期致力於最佳通訊服務並持續打造永續循環經濟,除了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並在我們的日常營運中減少碳排放,2021年在全球愛立信辦公室、廠房、數據中心等場域的碳排放量較2020年減少約21%。為了實現我們對氣候行動的承諾,我們目標在2030年達成自身營運活動碳中和、2040年前在價值鏈中實現淨零碳排放。這些遠大的目標唯有結合政府、客戶與合作夥伴,才能一起擴大影響力,為產業與環境做出長遠的貢獻。」

透過客戶與政府的支持,愛立信藉由全球電信設備環保回收服務計畫,在2021年全球回收設備的總重量超過8,800公噸。愛立信長達20多年的研究已證實行動寬頻能夠推動產業的持續性發展,經濟增長與減少碳排放並不衝突。研發發現,資通訊產業僅佔全球碳排放量的1.4%,但能夠賦能其他行業(如能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減少高達15%的碳排放。透過 5G 驅動產業與社會數化轉型是達成上述目標的關鍵。

關鍵字: 5G  SA  mmWave  ORAN  愛立信 
相關新聞
上海馬拉松深度採用5G-A技術 實現沉浸式觀賽體驗
2025手機市場競爭加劇 5G晶片與AI運算將成為各廠商研發重點
Nokia:6G預計於2030年實現商用化
越南迎向數位轉型新里程 2030年實現99%的5G覆蓋率
研究:生成式AI與差異化連接將影響5G下階段發展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 STM32MP25系列MPU加速邊緣AI應用發展 開啟嵌入式智慧新時代
» STM32 MCU產品線再添新成員 STM32H7R/S與STM32U0各擅勝場
» STM32WBA系列推動物聯網發展 多協定無線連接成效率關鍵
» 開啟邊緣智能新時代 ST引領AI開發潮流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105.19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