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iPhone 4代工獲利低 富士康推兩大策略因應
 

【CTIMES/SmartAuto 鍾榮峰 報導】   2010年07月06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5627】

更為深入的iPhone 4元件拆解報告除了揭露內部元件來源與成本結構之外,眾人也開始注意到神秘而隱晦的iPhone 4組裝代工流程。紐約時報便試圖揭開iPhone 4在中國深圳組裝代工的神秘面紗,告訴我們每支iPhone 4生產組裝的代工成本不過7%,只有不到13.13美元。

根據iSuppli的最新拆解報告內容推估,整個iPhone 4的元件成本大約是187.51美元,主要的零組件成本就約佔整體元件成本的三分之二。而從整機售價來看,在美國市場若是不與AT&T綁約,iPhone 4空機售價可達到600美元。組裝代工iPhone 4的成本與元件總成本相比不過是九年一毛,與售價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紐約時報指出,蘋果在成本的控制上遠比Dell、HP和LG等大廠來的精算許多,蘋果的毛利率可高達60%左右,上述幾個大廠的毛利可說是微薄到不行,蘋果的定價策略也可以有效吸收成本。而蘋果iPhone產品的零組件供應商,從晶片、電池供應到外殼模組和PCB板,成本能夠不斷壓低的最重要關鍵,也是仰賴中國當地大量且低廉的組裝代工勞動力。

基本上,iPhone 4的供應鏈結構是:由美國的蘋果工程師設計、全球各地的電子零組件供應來源、而組裝代工則是在中國。長期研究蘋果供應鏈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教授Jason Dedrick明白表示,蘋果產品的大部分價值,早就先行分配給自身品牌以及後期的通路商和零售商階段,組裝代工的獲利空間,其實一開始便非常有限。

在深圳生產線上組裝iPhone 4的中國農民工,則是要把超過100種各類的零組件,在講究效率且迅速的短暫時間內組裝完畢。這些零組件包括來自德國英飛凌的基頻元件、南韓三星的記憶體、美國博通的Wi-Fi無線通訊晶片、和台灣宸鴻光電的觸控面板模組等。但是組裝iPhone 4的勞工,每人每小時能拿到的工資,卻是大概不到1美元。

不過在工資高漲、熟練工短缺、人民幣逐步升值、通貨膨脹、房價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催化之下,組裝iPhone 4的勞工成本已經不斷上漲。因此,許多3C產品包括筆電、數位相機和智慧型手機的組裝代工廠,已經開始從深圳往內陸和西部省份遷移,這包括組裝代工iPhone 4的富士康集團在內。

富士康在深圳當地一名管理階層主管便向紐約時報透露,富士康已經計畫把沿海的工廠遷移到河南等內陸省份。

藉由這種方式,已經壓得很低的代工製造和組裝成本,看能不能再壓得更低,不僅是電子產業,包括紡織、玩具、家具等傳統製造業也是如此。從iPhone 4的供應鏈轉移過程,更能看出此一明顯轉變態勢。

紐約時報指出,沒有其他廠商能夠像富士康一樣這麼精於壓低成本。這個統整80萬工人的龐然大物,是代工合約製造產業(Contract Manufacturing)的巨人,經營模式很像美國的百貨巨頭Wal-Mart,靠著軍事化管理模式和巨大的組織單位,在低利、高產量的夾縫中提高效率求生存。富士康是巨人,但也有競爭對手,偉創力(Flextronics)和Jabil Circuit便在後方虎視眈眈。

儘管全球代工合約製造產業的規模已經達到2500億美元,但諸如富士康這般的巨人,其獲利空間也已經被壓縮所剩無幾,但工資上漲勢不可擋。因此富士康便採取兩種策略提高獲利空間。其一是將工廠逐步遷往內陸,在那裡工資價位可以降低到20~30%。另一方面,富士康除了更加緊投資製造生產可供應各類電腦和手持裝置所需的零組件、模具和金屬材料外,也將一部分元件製造外包給其他供應商。

更重要的是,富士康也開始尋找大量、穩定而便宜的原物料供應來源,富士康的內陸工廠地點會挑選鄰近礦藏資源豐富的所在地,也開始與礦場簽訂合作契約。

在蘋果牢牢掌控iPhone 4價值分配以及獲取高毛利的天花板侷限下,富士康的組裝代工發展策略必須進一步調整,才能提高獲利空間。但這樣的調整還是依循著大量勞工高工時密集作業、猶如生產線螺絲釘的軍事化管理模式。而中國政府對於仰賴來料加工、提供無限供應廉價勞動力的代工產業模式,則已經是越來越不耐煩。不到13.13美元的iPhone 4組裝代工收益,對於富士康和中國政府來說,更不是兩者願意樂見的結果。因此蘋果在中國還有多少好日子可過,其實也有待觀察,但短期內蘋果應該仍可藉由上游品牌與設計優勢穩居上風,這iPhone 4供應鏈的天花板要怎麼突破,還有得傷腦筋了。

關鍵字: iPhone 4  鴻海(富士康Apple  行動終端器 
相關新聞
鴻海歡慶50周年 探索AI 2.0時代發展
央大與鴻海共同研製立方衛星 珍珠號成功發射
鴻海與Exolaunch簽署衛星發射合約 安全部署上軌道
NVIDIA與鴻海合作建立工廠和系統 推動人工智慧產業革命
鴻海與Blue Solutions攜手發展兩輪電動車固態電池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 STM32MP25系列MPU加速邊緣AI應用發展 開啟嵌入式智慧新時代
» STM32 MCU產品線再添新成員 STM32H7R/S與STM32U0各擅勝場
» STM32WBA系列推動物聯網發展 多協定無線連接成效率關鍵
» 開啟邊緣智能新時代 ST引領AI開發潮流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P6ZQR5QSTACUKD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