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全球半導體產業人才奇缺,被台灣視為護國神山的產官學界對此培育更應該從小做起,台灣應用材料公司今(6)日也與台灣科學教育館聯袂,宣布雙方合辦的「創新!合作!半導體未來館」揭幕,將帶領遊客與觀眾從全方位、多角度認識身邊最熟悉的陌生關鍵字:「半導體」。
|
在製造區的基地中央,還坐落著科教館半導體展區的鎮館之寶,也是本次展覽最大件的核心展品Precision 5000,藉其首次推出單晶圓多反應室的設計可以在不犧牲生產速度的前提下,維持一次處理一片晶圓的精細模式 |
據悉,雙方共同致力於半導體科普教育已有15餘年經驗,包含2007年與2015年曾在3樓常設展區推出有著許多體感互動遊戲以及精彩半導體編年史的《半導體初體驗》與《半導體零極限展》,於本次展覽則新增了更多元的創意題材。
應用材料公司集團副總裁暨台灣區總裁余定陸表示:「半導體其實無所不在,在如今AI與大數據的時代脈動中扮演要角。應用材料公司身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及顯示器設備領導者,主要晶圓大廠都是我們的重要夥伴。」
同時和科教館密切合作,雙方透過「科學胖卡箱」從館內移動開始,讓更多觀眾認識半導體產業,而後逐漸至各地展出,把半導體知識種子散播至台灣各地。還有「愛迪生出發公益計畫」,雙方自2012年起合作至今,藉由大專院校師生設計課程,直接進入學校引導學生將科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並加強自然科學實驗的能力,激發年輕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這次觀眾走進《半導體未來館》,首先將會發現這是一座未來半導體科技的創新研發中心—「MR01研發中心」,從入口的迎賓櫃台出發,觀眾將依序走過研發中心的「展示廳」、「物料室」、「製造區」,再來到最後的「未來實驗室」。
其中「製造區」便是製作生產積體電路晶片的核心生產基地,在這裡觀眾可以透過有趣的逐格動畫短片,了解電路微縮與半導體材料的關鍵挑戰與歷程。此區也特別介紹現實中的半導體產業,即除了產業鏈的上中下游與分工版圖之外,在「摩爾定律與工藝節點」的區塊,也可針對近年來屢屢突破奈米等級先進製程中的關鍵工藝節點,進行詳盡介紹。
展區裡也收錄了半導體領域時下最熱門的4大關鍵字,包含:立體化(鰭式電晶體FinFET、閘極全環電晶體Gate-all-around)、新材料(石墨烯、砷化鎵、氮化鎵)、量子運算與存算一體,對應的展品部分則與閎康科技及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李佩雯教授分別合作取得FinFET的實體模型與鍺量子位元的真實圖片,這些關鍵字都描繪著某種半導體未來產業發展的可能,感受半導體的無限大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製造區的基地中央,還坐落著科教館半導體展區的鎮館之寶,也是本次展覽最大件的核心展品Precision 5000,其身為半導體產業史上的關鍵設備,藉其首次推出單晶圓多反應室的設計,讓晶片生產可以在不犧牲生產速度的前提下,維持一次處理一片晶圓的精細模式,也曾是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重要館藏之一。並搭配當時應用材料公司領導團隊設備創新者的丹梅登博士(Dan Maydan)的訪談影片,讓觀眾一探當時開發的秘辛,與應用材料所強調的企業價值。
除了捐贈單晶圓設備始祖P50005之外,應材也鼓勵員工貢獻自身專業,志工參與展覽策畫、進行職涯分享、科普解說,挹注資源深耕科普教育;更透過科學互動體驗轉化艱深複雜的半導體知識,啟發學童對科學素養與探索的熱情,應與時俱進培育下一代產業生力軍,實現更美好的未來。
目前應材也積極和科教館合作舉辦展覽以外的主題活動,讓員工參與貢獻,提升科普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如台灣應材幕僚長陸藍珠就曾擔任「女性科學家系列講座:女力世代的她們」講者之一,以一位理工科系專長、業務工程師的學經歷,向大眾分享她如何看待科學、打破框架、成就自己。應材工程師也現身說法,以業界工程師身份分享科技與人生經驗,現場與親子觀眾互動熱烈,還有媽媽陪同就讀高中的女兒專程前往,想多了解半導體高科技外商的工作內容和生活、求職條件。
從贊助「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開始,培育驅動改變的領導師資,為教育平權貢獻心力;到合作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和LIS情境科學教材,開發優質的STEM數位教材及師資培育影片,以進一步融入教學場域,協助教師因材施教,推動數位轉型。
台灣應材從「創新!合作!半導體未來館」全新開展,到與多家非營利組織的長期夥伴關係,皆採計畫性串聯教育生態圈各層面角色,助力孩童、學校、社區和整個社會,逐步系統性地因應挑戰,彰顯企業對教育的重視。
余定陸表示,Make Possible不僅是應材的企業願景,在社會公益上,更代表台灣應材與科教館和非營利組織共同賦能孩童的無限想像,借重各單位的核心專業,齊心培力孩童科學素養,啟發他們對科學新知的探索熱情,運用創新實現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