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曆年前在台灣舉辦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新一輪談判落幕後,不僅最終我方聲明避談其實毫無進展的「成果」,甚至以此大肆對內宣傳;只能肯定美方態度至少從過去頤指氣使,到願意施以「雙方」口頭對等的小惠。對比同期經濟部應美方要求,迫不及待喊停對俄羅斯出口工具機,無視業者在景氣寒冬再蒙受違約或中止出貨的損失,更讓台灣正視在地緣政治下的國際現實。
|
在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會後發出的新聞稿中,既避談了最終的結果,就是要繼續談判而已,還被對內大肆宣揚這輪談判的「成果」。 |
回顧2023年1月17日在台灣舉行該倡議的最新一輪談判結束後,雖然從會前到談判期間,我方皆不斷釋出雙方極可能簽署早收協議,甚至可能簽署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的風向球。但在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會後發出的新聞稿標題,卻僅見:「已就部份條文達成共識,早收清單可期」字眼,讓人誤以為雙方似乎已經完成談判;接著又極力吹捧美方代表的專業與認真,「感到敬佩且印象相當深刻。」
必須到了文稿的倒數第二段,才赫然發現:「由於部分項目尚須雙方再行陳報和確認,台美雙方同意將以視訊會議等方式續行溝通,盡速完成確認。若有好的進展,不排除可能就部分項目簽署早收協議,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也將適時向各界詳細說明。」既避談了最終的結果,就是要繼續談判而已,還被對內大肆宣揚這輪談判的「成果」。
如今《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其實涉及11項議題,這次優先討論的4大爭議性較低議題,如反貪腐、良好法制作業、協助中小企業等內容,雙方不應有太大的歧異;貿易便捷化,則早在當年WTO談判階段就已經觸及,台灣也在2015年簽定,並無新意。
至於其他難度較大的7項議題,如農業、標準、數位貿易、勞動、環境與國營事業,都涉及體制改革與爭議;遑論主要針對中國大陸的「合作對抗第三國採取非市場政策及做法」,這些高度政治性的議題才是談判的深水區。
然而,如果連前4項具有高度共識的議題,都無法達成協議,接下來的議題,將更難有樂觀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在談判當天另一場面對機械業的場合,更有官員直言,這次談判還獨缺台灣以出口導向經濟為主的傳產製造業所最關注的「關稅減免」項目!
最讓我方津津樂道的,竟然只是這次談判和過去「由美方片面提出要求台灣,須在一定時間內開放市場、採購或是智慧財產權等問題」的經驗不同,協定條文是以「雙方」為主詞,是近20年台美談判最大突破。甚至天真以為台美經貿合作未來將會變得很平等,合作空間會擴大很多,將有助於台灣爭取加入CPTPP等區域貿易組織。
卻無視於過去30年來,無論是在展開WTO多邊或ECFA區域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前,主政者皆應先評估對於內需農業、服務業或汽車產業將面臨的損益衝擊;且在美方如今已放棄傳統FTA路徑,少了關稅減免為核心,更難以被國際視為真正的FTA談判。
反觀同期台灣工具機產業因2022年外銷俄羅斯金額不減反增10.6%,成為全球少數逆向成長地區,而被美方盯上。經濟部因此火速將工具機列為戰略性高科技貨品而管制輸俄,還導致業者措手不及,初估已接單未出貨金額接近10億,倘若未來向政府申請「輸出許可」專案無法通過,只能請求政府補助;在景氣寒冬中,還可能蒙受違約或潛在庫存風險等損失。更印證了台灣在地緣政治下,終須面對的國際現實:「朕不給的,你不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