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積極入AI(人工智慧)發展智慧工廠,進而減少直接人力需求,其中台達電更鎖定2020年達成工廠直接員工減少九成的目標,製造業大減人力需求造成外界憂慮工作遭機器人取代,但實則勞動需求仍在,卻因機器智慧化造成結構劇烈變化。
|
/news/2017/10/23/1713589380S.jpg |
台達電預期未來純勞動力需求將減少,力推生產線自動化且力行智慧工廠。,台達電執行長鄭平表示,取代的人力均為產線上的直接人員,而間接人力如軟體人才等需求近幾年呈現爆炸性增加,因應智慧世代來臨,公司人才需求正進行結構性調整。
這幾年智慧工廠忽然變成市場熱門議題,而且很明顯不是炒過就算的假議題,因為在實際的市場面,工業機器人近年來的價格急跌,一般來說單一市場會進入跌價狀況有幾個原因,一是市場飽和,大家只好削價競爭,另一則是市場正在起飛,需求雖未飽和,但技術成熟,投入者變多,後進者拼價格佔市場,工業機器人就屬此類。
而智慧工廠市場之所以火熱,除了缺工與自動化技術成熟兩項原因外,鴻海、Google等大廠相繼大動作投入,也成為市場助燃器,不過市場成熟也帶來許多「過人」的想法,「無人工廠」就是一例。
之前不斷有產業與媒體喊出「無人工廠」,似乎在不遠的未來,智慧製造將完全主控生產線,或許此一願景未來會實現,但至少絕不會在十年內看到,例如機器人手臂再複雜,仍有其侷限,超過人臂六軸的七軸機器手臂早已問世,但即便是號稱可以做到人手所不能的動作,七軸機器手臂的應用不多,主要原因在於週邊設備的配合,人力工作不只是手臂,還有更精細的眼睛、更高運算速度頭腦與更快的感測皮膚,這些極為機密的感官使得人力的工作速度遠高於機器手臂。
但人體的缺點也在此,過於精細的感官不但容易受損,長時間運作下效能也會降低,因此智慧製造概念的普及,將會與人工互補,人工負責複雜的工序,簡單而重複的工作則交由自動化設備,人力則會負責更需智慧的工作,智慧工廠不會是無人工廠,但所需的人力,將不會是傳統的勞力供應者,而是經過提升、更具價值的智慧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