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宏达电很惨,很多外资将目标价砍至剩不到100元,外资法人甚至还传出宏达电应该被其他竞争对手所并购的说法,面对此点,王雪红亲自灭火,直言:「宏达电绝对不会被并购。」
|
尽管王雪红声明宏达电不会并购,但事实上是否会有买家想出手买下宏达电?答案也许是否定的。(Source:中央社) |
其后,也有人提出宏达电或许可以被华硕所并购。乍听之下,也许很合理,但观察宏达电与整体科技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其实不难发现,若真的采取并购,也许是一个拿石头砸自己脚的策略。
为何会怎么说,大致上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方向来解读:
1. 专利战居于弱势
翻开过往宏达电的专利战纪录,其实不难发现宏达电大多都是偏向守势居多,就算采取主动出击,也几乎没有给予对手致命性的一击,最后大多也是不了了之,如果各位还记得的话,当初威盛旗下的S3以绘图运算专利侵权为由,向苹果采取得诉讼行动,之后宏达电更大动作透过王雪红协助,来完成宏达电并购S3,希望透过S3来牵制苹果。可惜的是,最后法院判定S3的诉讼无效,这场官司反倒是打了宏达电一巴掌,因为并购S3这家绘图芯片公司,对宏达电来说,毫无用处可言。这场战役对宏达电来说,可用「赔了夫人又折兵」来形容,不仅专利战没有取胜,也作了毫无意义的并购。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倘若华硕或是华为等业者并购了宏达电,此一动作势必会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关注,那么对手一旦发动专利战的情况下,不仅要付出庞大的律师费,在专利战上也不见得能取得胜利。
所以宏达电也不等于摩托罗拉,当初Google看上摩托罗拉,其实就是希望能借重过去该公司长年所累积的技术专利,以对抗苹果所发动的专利战
2. 智能型手机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尽管各大智能型手机业者汲汲营营扩大市占率,但已有研究机构指出,智能型手机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平均毛利率也开始下降,这也意味着这些业者必须要设法找出杀手级或是创新应用,虽然宏达电近期在新款手机的功能上多有突破,但从全球市占率来看,仍然无法使多数的消费者买单。
若真的采取并购,即便短期内市占率能有效提升,若整体产业开始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要进行策略调整恐怕会更为不易。以PC产业为例,其实老早已经进入成熟期阶段,但英特尔或是微软每年都会推出新的处理器或是操作系统,以维持一定的换机潮,但这么作却也让所有的Wintel阵营的PC大厂陷入了低毛利的无穷循环。利润通通都会被处理器与软件业者所分食,代工业者的利润低得可怜,品牌业者也会力保毛利率稳定不至于下降。
3. 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
过去台湾曾经也有过手机业者的并购案例,在当时红极一时的BENQ,并购德国西门子手机部门,可说是当时台湾科技产业的火红话题,但碍于企业文化的不同,最后只好黯然退场。
以华硕为例,过去所推出的导航功能手机以失败收场,曾经在库存管理上也跌了好大一跤,华硕虽然在创新上不遗余力,在智能型手机方面也算偶有佳作,但也能明显看出,华硕在智能型手机与平板计算机的市场,虽然有其野心,但相较于宏达电,却也毫不躁进。若增加宏达电旗下的产品线,在市场策略与供应链管理上势必会有相当大幅度的调整。再者,双方在管理风格与文化上,应该也有不小差异,别忘了,宏达电也算是规模不小的智能型手机公司,在人事异动上,相信会有不少的调整。华硕若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两间公司的整合,并解决宏达电过去旧有的问题(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相信对华硕而言,只是徒增不少困扰罢了。
4. 宏达电不能跟晨星划上等号
有媒体指出,宏达电应可效法晨星的作法,坦然面对被并购的事实,以彰显公司的市场价值。但如果细观联发科并购晨星的时空环境,晨星梁公伟董事长的决策,其实是相当正确的。
联发科之所以会大动作且闪电并购雷凌与晨星两间IC设计公司,其背后的战略是希望能与高通与博通这两大全球Fabless业者抗衡,一者强化产品线完整度,二来少了次要的竞争对手,可把公司资源加以整合,以让市场策略更为聚焦。
事实上,联发科尚未进行并购之前,它早已是高通的心腹大患,这也让高通在中国市场吃尽不少苦头。但放眼全球,联发科的确距离高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如果将晨星并购,不仅可以拉近与高通的距离。晨星某种程度上,在中国市场也不用直接与联发科正面冲突,只要专心面对其他外来的竞争对手就好,尤其是博通,该公司在数字电视与机顶盒也有不小影响力的情况下,联发科与晨星的合并的确有其必要性。
反观宏达电并未在中国市场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可让并购方在进行后,可以快速提升其市占率,这一点拿到华硕的身上,同样也是如此,既然并购之后无法快速拉抬市占,那采取并购动作也就毫无意义可言。
整体说来,宏达电被并购的实质效益并不是太高,反倒有可能成为三星或是苹果所瞄准的专利战对象,那么,宏达电能不能被并购?答案是可以的,但会有人想并购它吗?答案也许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