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厉害之处,不是在科技,而是在于解决消费者问题与营销,当然引领工业设计也是一环,就像是美学家蒋勋所说:「iPhone所使用的白,将成为21世纪工业的代表色之一。」可是苹果所带来的改革,有时远不及它对人性的伤害,下面谈几个例子便知。
1. 大家都变低头族:苹果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智能型手机普及,无可讳言的是智能型手机的便利性,改变了大家的沟通方式、找地址的方式,甚至是生活型态,特别是在等车、等人的时候,智能型手机变成解闷的良伴,所以大家都低着头戴着耳机看着Facebook或YouTube傻笑,或用Line跟朋友聊天,而忘了抬起头看看周围的人与物,并与周遭环境交流,而不是手拿智能型手机就像整个人包裹着透明胶囊似的,天阴、天晴都不再重要,路边的摊贩或窜来窜去的小狗也与我无关。
2. 音质不再重要:很多人以为合法贩卖(没有版权问题)的MP3随身听是苹果在2001年上市的第一代iPod,其实在90年代末Sony与Panasonic就分别推出以MS与SD记忆卡的MP3随身听,只是要装歌进随身听,就要用附过版权费的记忆卡(俗称白卡),白卡的价钱当时动辄台币上万,比随身听还贵,这样怎么可能流行。苹果的作法就不一样啦!先跟国际五大唱片谈iTune如何可以拯救当时被盗版搞疯的唱片业,一边帮唱片业建立新的销售管道,一边卖iPod,iPod就在唱片业者松绑版权下大卖了起来,不只让Sony经营了几十年的随身听业务溃不成军,也让苹果摇身一变成为当代电子业的领导者,而后变成现代电子业的托拉斯。
可是在MP3格式的流行下,音质变成陪葬品,本来在iPod流行之前,连音质较好的CD唱片在音响制品追求高传真时都是不够的,喇叭、扩大机与CD都在追求原音的境界。可是苹果带起的新一波消费者不再追求如临现场,而是讲究音效的刺激,误以为这就是逼真。不仅很多音响厂对这个现象为之叹息,而不得不放弃几十年来对声音的素养,开始做起「大声公」式的音响。我想最可惜的是新一代的音乐人口对乐器该有的原音不再熟悉,使的我很难想象20年之后音乐是什么模样,难道是一连串的音效组合吗?
3. 耳机大行其道:Sony设计出第一台的卡带随身听后,耳机就成为听音乐的设备之一,但耳机从未变成主流,可是在近几年几乎全面用MP3随身听与手机听音乐之后,耳机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就是听音乐的主要设备。所以传统的视听音响严重滞销,反倒是耳机的市场越来越大,甚至高价位的耳机市场也随之扩大,家电与音响厂都在分食这块大饼,可是由于对音质的不追求,反倒是低频越来越夸张,像beats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这股风潮使的连耳机的声音都失衡了,价位也上涨。最重要的是以往还有耳鼻喉科大夫警告听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听一个小时至少要休息十分钟。如今很多人整天挂着耳机,耳道式耳机的设计也越来越靠近耳膜了,可是却听不到医生的警告了。
有时想想如果这世界没有苹果,也许很多电子产品的发展也许会更多样,台湾的郭董也不会为了啃苹果在美国建立生产线,挽救美国的失业率,而无视台湾今年的经济成长已经下修到1%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