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本周举行的2022年IEEE国际电子会议(IEDM)上,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展示了一款掺杂镧(La)元素的氧化????(HZO)电容器,成功取得1011次循环操作与更隹的电滞曲线(电场为1.8MV/cm时,残留极化值达到30μC/cm2),并减缓了唤醒效应。此次能够实现铁电电容的多项性能升级,关键在於介面氧化工程技术。这项铁电电容技术具备高性能、微缩能力与CMOS相容性,将是实现新一代嵌入式与独立式铁电随机存取记忆体(FeRAM)应用的关键。
|
不同铁电电容与氮化??(TiN)电极的元件耐久性测量(残留极化值与循环次数的比较)。绿色曲线是重点,该元件采用三层(TriLayer)堆叠,包含一层二氧化??(TiO2)种子层与五氧化二??(Nb2O5)覆盖层。 |
铁电记忆体(FeRAM)是一种非挥发性记忆体,可??作为新兴的嵌入式或储存级记忆体,满足高速DRAM(读取时间小於10奈秒)与高密度NAND快取记忆体未能填补的市场需求。与DRAM结构相似,铁电记忆体也是由1个电晶体与1个电容组成;为了实现非挥发性,以铁电材料取代介电材料作为电容。铁电材料包含两种极化状态(+P与-P),藉由施加外部电场就能转换。过去几年,氧化????(HZO)因为可用於CMOS制程并具备10奈米以下的微缩潜能,成为备受瞩目的铁电材料。
为了制成嵌入式记忆体或储存级记忆体,必须具备几项元件特性。理想情况下,铁电记忆体的电容具备1012次以上的超耐久循环,同时,在生命周期内残留极化量(2PR)达到30-40μC/cm2。但到目前为止,仍无元件能同时实现这两者,因为铁电材料的电容面临了延迟唤醒(最初的残留极化量低)与快速疲劳(残留极化量快速下降)的问题。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铁电元件研究计画主持人Jan Van Houdt说明:「利用介面氧化工程技术,以及在镧(La)掺杂氧化????(HZO)元件层各导入一层1nm二氧化??(TiO2)种子层与一层2nm五氧化二??(Nb2O5)覆盖层,我们成功开发了同时具备优良耐久性(1011次循环操作)与残留极化量(在施加1.8MV/cm外部电场的情况下,残留极化量达到30μC/cm2)的元件,而且起始操作阶段的极化性也不错。」
「经过初步了解,该元件与Nb2O5覆盖层的接面能促进HZO材料转换至所需的斜方晶相,也就是铁电相,做法是在HZO层注入氧离子,TiO2层则有利於制出(002)晶体,进一步提高残留极化的初始值。」他说道。另一种做法是采用不同的前驱物来沉积HZO层,结果创下了历史新高的极化值,电场为3MV/cm的情况下达到66.5μC/cm2,但循环操作只有106次。“
Jan Van Houdt接着表示:「现在有了这项高性能、与CMOS相容且可微缩化的铁电电容技术,我们就能步入下个振奋人心的新阶段,就是导入原子层沉积技术,将原先采用平面结构的铁电电容3D化。如此一来就能实现储存密度的升级,将铁电记忆体推向市场, 制成新一代嵌入式或独立式记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