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导,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日前宣布,该中心设计的中国自有DSP(数位讯号处理器)「汉芯一号」已经成功试产,该中心主任陈进教授在记者会上表示,DSP在消费性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广泛,中国大陆每年需进口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DSP晶片,汉芯一号的诞生可大量代替国外同类产品,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汉芯一号为采用0.18微米制程生产的16位元DSP晶片,运算能力达到每秒2亿次指令以上,主频达到200MHZ;晶片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部流程都由中国大陆当地的公司完成,其中上海交大负责设计、晶圆代工业者中芯国际负责生产。
陈进表示,目前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拥有DSP晶片的核心技术,目前世界上DSP主要供应业者包括德仪(TI)、摩托罗拉(Motorola)等国际大厂,全球市占率约占80%左右,而汉芯一号的技术水准与德仪的中阶产品相当。陈进表示,该中心预计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下一代产品,预计今年中就能完成24位元DSP的开发,并在年底实现32位元DSP的试产。
陈进并且表示,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电子产品重要的制造基地,生产业者数量庞大,透过此次DSP「国产化」的实现,其未来发展前景相当看好。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张螯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DSP应用市场,且每年增长速度很快,据估计2005年国内DSP的需求量将达30亿美元,但目前大陆DSP完全依赖进口,汉芯一号晶片的问世将令大陆国内晶片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