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R(Desktop Replacement)約是在2005年提出的概念,即消費者一起頭就買筆電,而不是買桌機(大陸叫台式機),用筆電取代桌機,是一個市場分餅的概念,而非造餅。
智慧手機的低價化、超低價化,也等於在複製DTR、LC/ULC手機的分餅性成長。多銷出一支智慧手機,則侵蝕原有功能手機的出貨機會。 |
事實上DTR還沒提出前,2002年精英電腦(ECS)曾提出DeskNote,是一種外型像筆電,但卻沒有殼內電池的桌上型電腦,可以選購電池,但也是類似變壓器、電源配接器的體積,以外牽方式使用。
DeskNote曾風行一時,因為DeskNote在當時首次讓筆電(類筆電外型)明顯跌破3萬台幣(NTD$24,999,當時普遍在3萬以上,少數能以29,500銷售),DeskNote其實僅是ECS暫時無法讓PC縮體到筆電大小而有的變通設計。
2005年DTR逐漸興起,許多人確實一起頭即買筆電而非桌機,但調查機構NPD曾觀察研究,60%的筆電購買者,其實只是買日後可能會移動的機會,實際上多在定點或兩三個固定地方使用筆電,真正因頻繁移動而需要筆電的人僅40%,如高級主管、業務等。
DTR讓筆電年出貨量不斷增長,宏碁(Acer)看準此趨勢而把重點發展放在筆電,加上小筆電(Netbook)的出現,因而一路衝刺到筆電全球市佔率第二。
有趣的是,NB對DT而言是分餅,但Netbook對NB而言卻不是分餅,僅有30%的人是因預算有限,買了Netbook便不再買NB,70%仍是只買NB或兩者都買。Netbook的成長蜜月期只維持了1年半便開始成長率下滑,而後消退。
類似的例子,2010年iPad推出後,如Netbook般一路成長,但自2014年起也成長率減緩,4年蜜月期比Netbook的1.5年好很多,但iPad仍無法取代Mac、PC,大家仍然在Mac、PC上操作專業軟體,如Excel、Photoshop,而不是改在iPad上操作。
有些能分餅,有些沒分到,iPhone出現後,也等於對自家iPod產生分餅效果,iPod出貨之後不斷衰退,到了2015年蘋果(Apple)已經不再揭露iPod的季出貨量、銷售額,而是與其他業務項目合併揭露。
談到此就往下談手機,在iPhone未推出前,傳統手機就已經出現一波分餅,即Low-Cost(低價)手機、Ultra Low-Cost(超低價)手機出現,開始引動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的降價,甚至有到36美元料件成本(BOM Cost),並能以50美元價格銷售(MSRP),依然有利潤。
而近幾年來,產業談的是如何讓智慧手機低價化,好壓縮取代功能手機,例如Firefox OS智慧手機,初期定位100美元,而後50美元,而後25美元,但最後實際上市的產品為33美元。
類似的,Android智慧手機也在追逐低價,2014年提出Android One,期望在印度銷售100美元,但銷售成績不如預期,2015年將新的目標價壓低到50美元,甚短暫時間謠傳將壓低到30美元。
智慧手機的低價化、超低價化,也等於在複製前述的DTR、LC/ULC手機的分餅性成長。買新手機的人,有可能不知道自己買到的是智慧手機,如銀髮族、菜籃族,但就是多銷出一支智慧手機,並侵蝕原有功能手機的出貨機會。
而前述60%筆電使用者並不頻繁移動,套用到具取代用意的低價智慧手機上,有可能是60%(或更高比例)的新用戶不會去頻繁下載、安裝與執行App,僅偶爾為之。
而前述的成長率趨緩,其實也已若干顯現,中國大陸的手機市場已經轉緩,現在全球將智慧手機的重點市場目標轉到印度上,原僅在大陸稱王的小米手機也不得不看重此市場而外銷出口。
成長率轉緩只是前期警訊,畢竟整體出貨量仍是增長,若連出貨量也衰退,就真的步向窮困,PC即是如此,即便將DT、NB、Netbook三者相加,依然是年出貨量衰退,連分餅的假性短暫繁榮也不可得(或已得過),就真的該尋新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