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顯示絕對是目前顯示器產業最火熱的話題,從小螢幕的可攜式裝置,到大尺寸的家用電視機,所有的業者都在尋求導入3D顯示應用的可能性。其影響之廣泛,可能是繼黑白轉入彩色顯示後,另一波全面性的產業革命。而台灣正位居全球顯示器產業鏈上的關鍵地位,面對這波變革更要把握機會,趁著3D顯示標準仍未成型之際,儘早取得標準制定者的角色,以求在下一波產業變革之時,位居最有利的地位。
BigPic:453x290 |
眾所周知,標準制定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非常深遠,不但關係到整體生產鏈的成本高低,且在面對國際競爭時,還會成為市場策略的主要手段之一。過去台灣因非聯合國成員,因此皆被國際上主要的標準制定組織(包含IEC、ISO等)拒於門外。尤其是在顯示器產業上,雖然台灣擁有絕佳的製造能力,但始終只能作為「跟隨者」。而日韓也透過標準制定的方式,打壓台灣面板業者的發展空間,讓台灣空有一身「好武功」,卻無法真正成為領導市場的國家。
但在今年六月上旬時,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協會(SEMI),與台灣友達光電及工研院共同宣布,已成功提案通過4項SEMI平面顯示器國際產業技術標準,這也是台灣首次突破國籍的限制,正式在國際產業技術標準上取得成果,顯示台灣在顯示器產業上的技術實力已逐漸開花結果。而此次通過的國際產業標準包括明室對比量測方法、雲紋量化標準、色彩分離現象名詞定義、以及3D顯示器名詞定義。特別是在3D顯示標準的制定,更是引人注目,因其有可能替台灣帶來一個全新的產業機會。
不同於目前已相當成熟的傳統2D顯示技術,3D顯示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不僅技術未臻成熟,相關的業者對於技術標準的制定方式與內容也未取得共識,因此,欲發展出一套普遍獲得國際認可的通用3D顯示標準仍有一大段路要走。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3D顯示標準長路漫漫,但幾乎所有的業者都認為3D顯示絕對是下一波主流,而這也是此次3D顯示器名詞定義能獲得通過的主因。
雖然3D顯示器名詞定義已獲得通過,但接下來的其他3D顯示技術標準制定卻仍是困難重重,主要的原因是目前3D顯示技術仍是各家爭鳴,且缺乏有力的主導組織。目前除了3D藍光DVD標準已制定完成外,其他的軟硬體標準都仍在未定之天。唯一技術較成熟且獲得多數大廠認同的就是眼鏡式3D顯示,因其顯示效果與成本已能符合商業品的需求,因此將最先步入市場,而這也是台灣提出下一階段3D顯示標準的主軸。
過去台灣產業因商業模式與供應結構的因素,總被貼上急功近利的標籤,對於較長遠的佈局與規劃總難觸及。這樣的模式雖能確保獲利,但也喪失了領導市場的機會,獲利率也不易提高。然而,3D顯示的崛起則帶給台灣一次領導產業的機會,不只因其所帶來的商機龐大,更因全球產業分工正在轉變,台灣需要重新定位自己,不該再屈於日韓,並淪為價格競爭的犧牲者。應趁著3D產業未成型之際,充分結合產官學的力量,積極在標準制定上進行佈局,以期搶佔領先定位。更別落居人後,在產業競爭上再輸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