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化及經濟重心的移轉,全球人口有朝向都市化移動的傾向。而預見城市在未來將扮演重要角色,也希望透過智慧城市的建設來凸顯國家社會的進步,各國中央或地方政府紛紛投入城市的規劃,主題不一而足,如永續城市、數位城市、智慧城市或者創意城市等,不過不論名稱如何,都是希望透過有系統的規劃與設計,來打造一個獨特且基礎建設完善的空間,讓民眾能享有安適、愉悅、便利、安全及健康的都市生活。

/news/2015/03/12/1523372900S.jpg

另一方面,由於智慧城市的健全發展需要大幅度依賴資通訊科技的應用,尤其是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通常也被視為資通訊硬體產業往軟體與服務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策略及手段。因而不論是先進歐美國家,或者是新興發展地區,在政府以及許多資訊科技廠商的積極推動下,已投入相當的資源進行規劃與建置。

不過,觀察目前全球大部分智慧城市的規劃,資源配置多著重在硬體的建設,在軟體與服務應用上較沒有系統性的思考,尤其是社會及市民的需求瞭解與回應更是薄弱。要知道,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若要達成理想的目標,不僅需要有由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由下而上的創意與共識凝聚,尤其如何建構出共同的願景,找出或培養永續的城市核心競爭力,更需要領導者與市民共同的熱情與努力。

亦即,發展智慧城市,不僅只是將各種的「智慧」科技如智慧建築、智慧校園、智慧交通、智慧商務等作孤島式的建置與堆疊,而是應該回歸到城市使用者的需求,也就是市民、企業與政府三方的角度,從城市存在的價值出發,去規劃智慧化建設的方向。

而在建設方面,由於智慧城市的構成要素與多元業種,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建築、智慧治理、智慧交通---等等,所涵蓋業種大致可歸納為營造、電力、設備、通訊網路、顧問諮詢、系統整合以及營運服務等,也因為多元複雜,更需要政府與產業一起攜手分工,才有機會竟其功。

簡要而言,政府的任務應該在於定義願景,盤點城市資源:由民眾需求確立願景,盤點既有的基礎設施及產業資源,並描繪目標情境;訂定城市目標(社經環境):訂立智慧城市發展目標,如生活便利提升、犯罪率降低、觀光人次增加等。

在架構設計面,主要應著重於政策整合,釋出公共資源:例如盤點國際智慧城市應用服務主流採用通訊頻段,以及國內頻譜空間,進行頻譜分配規劃、收回及釋出;開放政府資料,供系統與應用開發使用;設計公司合夥機制:設計民間參與建設機制,推動民間共組產業聯盟;推動國際招商與設立經濟特區,研擬投資優惠條件並設立優惠園區,吸引國際大型解決方案商或設備商參與合作開發,

更關鍵的是研修相關法規:因應新興之智慧城市應用,修訂現有法規以促進服務發展。並提供投資誘因、建置試煉場域、完備跨領域整合環境,推動示範場域,並將系統建置及營運模式擴散至其他縣市,並思考運用既有國際經貿平台推動輸出。

總結而言,智慧城市應用為未來智慧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透過導入雲端運算、物聯網、巨量資料等新型態資通訊工具,促進人民生活便利,也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及經濟活絡發展。面對東亞地區的高度發展,台灣有絕佳的區位與網絡優勢,但亦面臨空前的磁吸風險。以城市智慧化解決未來的發展瓶頸,進而形塑優質生活環境,是在激烈的人才與投資的國際競爭中突破困境的不二法門!

(作者現任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