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上周DLJ分析师在预期第四季个人计算机需求将减缓,进而会抑制DRAM需求成长的情况下,调降了美光科技的投资等级,并形成了全球股市半导体类股的向下急杀。但对华尔街其他多数的分析师而言,DRAM的长期需求依然是供不应求,并对美光科技采取买进的建议。同样地,七月初所罗门美邦证券及美林证券分析师,也对半导体景气提出了逢高出脱的建议,也一样遭到大多数分析师的围剿,但同样也造成全球半导体类股的跌跌不休。半导体景气到底该如何预测?可以事先预测吗?
■硅晶周期的巨观产业趋势
回顾半导体产业发展,在1979年三及四吋晶圆为主流的时代,首次突破一百亿美元,历经了十五年的应用发展后,晶圆尺寸也由五吋、六吋,进展到八吋时代,而终于在1994年再次突破了一千亿美元大关。根据估计,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在各项通讯及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的激励下,将可望在2003年时,达到将近三千(WSTS预测为2,890)亿美元的规模水平。
如果从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成长率的变化幅度来看,我们当可清楚地观察到每隔十年左右,所呈现出的半导体产业景气循环起伏的现象。若从实际的市场规模成长趋势来看,从1975年的负成长(-6%),到1984高达46%正成长的九年期间,年平均复合成长率为20.4%,而整个成长率由低至高的起伏变化,恰恰形成一个景气周期的现象。在几乎相同的模式下,从1985到1995年的十年间,年平均复合成长率亦同样维持在20.8%,而从1985年最低的(-16%)成长开始,到1995年的42%高峰后,亦同样形成了一个成长率由低到高的完整景气循环现象。
而此种半导体市场从供过于求所导至的价格下滑(成长率下跌),到供不应求所形成的价格上升(成长率提高)的硅周期循环效应,亦几乎主宰着过去二十多年以来的半导体市场规模的发展趋势。而这也正是七月初所罗门美邦之所以认为现阶段半导体景气及股价正处于阶段性高峰,而后将开始迈入衰退的重要论点依据。
■摩尔定律的微观技术进展
然而,除了由晶圆厂世代交替所造成的产业结构性变迁外,从微观的摩尔定律角度来看,平均每三年增加一倍晶体管数目的微缩制程效益,亦造成了半导体产能供给不少的冲击。以DRAM为例,制程微缩所造成的产能供给增加(0.35微米350颗、0.25微米550颗、0.2微米800颗),也几乎是以平均每年60%左右的幅度在增加着。
也正由于此种制程微缩技术的强大驱动压力,而形成了各大晶圆厂得不得不持续进行设备投资及制程提升的竞争压力,一旦稍有迟疑与不济,未能维持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及成本优势,便会被市场无情淘汰,而这也正是为何原本九十年代初全球二十多家DRAM厂的风云时代,至今前五大大占有率将近75%,而其他DRAM厂已纷纷表态转移投资重心或专注特定利基产品的重要原因。
要想看清半导体景气未来发展趋势,便不能不了解半导体产业所具有的此种巨观及微观特性。首先,在巨观的角度上,尽管现阶段十二吋晶圆厂已成未来建厂主流,但回顾过去五吋到六吋(1982-1984),或六吋到八吋(1992-1995)的交替现象,初期的技术导入及设备适应,往往形成产能提供的空窗期,也正因此而形成了景气成长的第二高峰阶段。依此推断,尽管今年已达到第一循环阶段的成长率高峰(1996-2000),在接下来八吋产能的成长高峰过后,可预期的是在2003-2005,将会是八吋与十二吋产能空窗期所形成的另一次景气周期的成长高峰阶段。
此外,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由于制程微缩所造成的产能增加,往往是形成市场短期价格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各厂制程进展程度及效率提升充满不确定性外,再加上各种需求面因价格波动所造成复杂的连锁供需效应,更加是令人难以掌握,而这也形成了各家分析师立场不同的观点论战导火线。然而,不论景气多空争辩的结果如何,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此种短期变动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动」本身。当今日的「积极买进」到下个月突然变成「卖出」时,我们其实这并不需要感到惊讶!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