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负责人,也是多媒体梦想家的Nicholas Negroponte发起了一项精心策划的项目,希望能为开发中国家的儿童打造廉价计算机。台湾的广达计算机(Quanta)曾经是「每个孩童一部计算机」(One Laptop per Child,OLPC)的制造伙伴──这是以开发中国家市场为目标,制造「次笔记本电脑」(subnotebook)的项目,接着,故事便发生了有趣的转折。广达的劲敌──华硕计算机(Asustek)也赢得了部份项目,同时这家全球第七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也开始研发自有的廉价、低性能计算机,并开始在零售市场推广。
Netbook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最终又成为专业人员所需的超可携式笔记本电脑(图:Dell) BigPic:352x289 |
当时,英特尔(Intel)才刚刚减缓对其UMPC的营销力道。但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华硕却热情拥抱UMPC──开始向英特尔接下来提出的掀盖式可携式运算设备靠拢,英特尔已经看见了UMPC未来的演变。时机恰到好处,当时英特尔也正在开发其低成本、低功耗的Atom芯片,该芯片协助华硕成功达到了目标。
三个月后,华硕CEO施崇棠和负责该公司主板业务的沈振来亲自提出了几项产品设计基础概念──必须有Wi-Fi、触摸板、基于闪存的储存装置──以及必须抛弃微软(Microsoft)的Windows操作系统,还需要搭载全尺寸键盘。接下来就交由工程团队将他们的构想化为现实。其间当工程团队遇上软件接口难题时,沈振来还一度让整个团队成员住在台北一间温泉饭店达两天,让他们闭关专心研发。
华硕最初的设计只是要能收发电子邮件和上网。他们的客户认为印度和中国的儿童、老人和新兴中产阶级无法负担美金1,000元的笔记本电脑。但Eee PC在美国零售市场也非常受欢迎,而且迅速在全球普及。华硕当时没有想到Eee PC的可移植性会如此受到孩童和首次使用计算机族群、部落客、学生以及行动工作者的欢迎。然后,故事从此改写,地球上所有的电子制造商都争相跳上这班列车,亟欲把自己原先朴实无华的设计改装为拥有行动效率的新颖笔电。接下来,小笔电(Netbook)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最终又成为专业人员所需的超可携式笔记本电脑。
小笔电的全盛时期维持了两年左右,人们将它视为廉价的可携式上网设备。但在这段期间内,小笔电愈变愈薄、功能愈来愈多、屏幕愈来愈大,因而进一步模糊了小笔电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界限。这在业界造成了一种现象:许多公司开始生产类似的设备,不仅搭载更多功能,价格还与小笔电类似。因此,消费者们会转而选择购买成熟的笔电。
供货商想要满足这些需求,同时也想获得新的小笔电市场,因此他们开始开发出9吋、10吋和12吋的产品。2008年底,华硕的Eee PC持续领先群伦,但小笔电已经不再被视为「次笔记本电脑」了,而是「多才多艺」,不可忽视的「迷你型笔记本电脑」。但当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小笔电只不过是填补PC行动力不足的一种利基产品,它的执行速度不快,而且也无法处理许多流行的软件应用程序。
小笔电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便自成一格,成为一种崭新的融合产品,成功地在可移植性、价格和功能性之中取得了最佳平衡。随着小笔电市场不断演变,各种不同的外形设计相继问世,施崇棠的本能告诉他「下一代小笔电」并不会依循工程规格而走,制造商必须了解人们如何用计算机来通讯、工作和玩乐,才能制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Majeed Ahmad曾任电子工程师,过去17年来一直担任科技媒体记者,曾任EETIMES亚洲区主编。他也是Smartphone、Business Untethered和Nokia’s Smartphone Problem三本书的作者。)